《那山那水》 捌 一片叶,一个神(下)
2017年11月10日 16:15 《那山那水》 何建明
1995年,安吉白茶处在科研阶段,这一年叶海珍出任溪龙乡乡长。这个在安吉东北角的小乡,仅有八千人口,人均收入1000来元,是个典型的穷乡僻壤。
“那时我才三十刚出头,从另一个乡调到溪龙乡。一同调任的有乡党委书记、专职副书记和我这个乡长,我们三个人是不约而同到溪龙报到的。”叶海珍在接受我采访时,对当年到溪龙乡任职之初的情景记忆犹新,“这是全县又穷又小又偏的一个乡。乡域内没有一条水泥马路,小车开进乡里,往后一看,五十米外就见不着人影了,尽是飞扬的尘土。”
真的没有一条改变乡亲们苦日子的路了?初来溪龙的叶海珍,用了三个月时间,走遍全乡,苦觅致富途径。一日,她来到黄杜村的盛振乾家,主人给她泡了一杯自家产的茶。但见杯中的茶叶状如凤羽、色若玉霜,似片片翡翠起舞,若颗颗白玉沉底。叶海珍忍不住端起茶杯,慢啜一口,顿觉鲜爽甘醇,清香四溢;再将茶水含住细品,即刻舌齿生津;再下咽润胃,通心通肠,好不舒畅!“这是什么茶呀,这么好的味道?”叶海珍不禁问道。
“自家种的白茶。”盛振乾将新来的女乡长领到自己宅后的一块茶林,介绍说:这是他从大溪乡的“白茶祖”扦插成活的一些白茶树,刚才泡的茶叶就是这些茶树上长出来的。
“除了你家种外,还有其他人家种吗?”叶海珍问。
盛振乾点点头:“有,但不是太多。”
“为什么?”
“一是怕茶叶卖不掉,二是大家对白茶没感觉……”
听了盛振乾的话,叶海珍禁不住一边抚摸着她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的白茶树,一边沉思起来。
次年的一天,溪龙乡党委和政府领导带领乡村两级干部到本县的余墩村参观学习千亩早园竹基地建设经验。在清风吹拂的一片竹林面前,叶海珍突发奇想:余墩村能种千亩早园竹,溪龙乡能否发展千亩白茶基地呢?之后,她带着这一课题,进行了三个月的调研。最后,她的结论是:溪龙发展白茶产业,应该可以。
要种白茶,少不了一个人。这就是黄杜村的盛振乾。
对,找他去!
干什么事都有一股风风火火劲儿的叶海珍,又一次造访盛家。
“老盛伯,我想在我们乡里种一千亩白茶,你觉得可能吗?”叶海珍劈头第一句就这样对盛振乾说。
“什么?一千亩?你要种一千亩白茶?”盛振乾瞪大的眼珠子半天没动一下。之后,他连连摇头:“不可能,不可能!”
叶海珍根本没有想到盛振乾会有这么大的反应,问:“为什么呀,老盛伯?你不是给我浇冷水吧!”
盛振乾这回缓过气了。他认真看了一眼瘦弱的年轻女乡长,反问:“你知道我们那年从‘白茶祖’那里剪枝后,到现在有多少年了?”
“上次你不是说十年了嘛!”
“是啊,十年。可你知道,到现在我们才总共种了多少亩白茶吗?”
“二十来亩?”
“是啊。十年才弄了二十来亩。可你现在要搞一千亩!得多少年?你想过没?”
叶海珍:“我想……三年完成!”
“三年?那不是天方夜谭呀!”盛振乾从小板凳上跳了起来,脖子上的青筋都鼓了:“你你……你们当领导的,得得……从实际出发呀!”
叶海珍苦笑,然后重重地点点头:“是的,老盛伯,我们就是从实际出发,从溪龙乡的实际出发……你想想,溪龙乡这么穷,又没有其他优势产业,靠什么让百姓脱贫致富?没有其他项目呀!所以我就想靠你的白茶,让所有的人与你一样富起来,最好明天就富起来!老伯你说,我这是不是从实际出发?”
盛振乾被叶海珍的话问愣了,但回过神后,他又摇头,喃喃道:“这种白茶可不像种白菜,没那么容易。”
“如果像种白菜那么容易,你说我还会来请教您老人家吗?”叶海珍把自己坐的小板凳往老人身边挪了一下,靠过去握住他一双满是老茧的手,恳切地说:“你得帮我呀,老伯,得帮我……”
看到膝前年轻女乡长双眸里闪着的泪花,老人的心软了,说:“那我……试着看看能不能帮你。”
“谢谢。谢谢盛伯!”此刻的叶海珍眼眶真的发热了,又问:“老伯你一个人育苗能干得过来吗?”
“家里几个儿子现在都学会了,他们也已经可以带徒弟了。可……”盛振乾说着,又吞吞吐吐起来。
“有问题你先提出来。”叶海珍看出老人的心思。
“你要我育那么多苗,得很多成本哪!”老人终于说出了实情。
“你现在一枝卖多少钱?”
“一般六七毛。”
“成本呢?”
“近四毛。”
“好。我想法给你十万元定金……”叶海珍起身说道。
从盛家走出的年轻女乡长,仰头无声地问天问自己:十万元钱,你在哪里啊!
什么叫穷乡?溪龙乡便是。堂堂一乡之政府,竟然不知何处能拿出十万元资金,还能不说是穷乡?我记得,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苏南地区的一些乡镇,已经有不少跨入“亿元乡”的行列了,而近邻的安吉溪龙乡,竟然拿不出十万元急用款!
“那个时候,我们安吉多数乡镇的日子都很难过,尤其是我所在的溪龙乡。”叶海珍回忆道,“后来我从县矿产公司借了十万元打给了盛振乾。为了这件事,我在乡里特别注册了一个‘林溪白茶开发有限公司’,这样便于操作。我自己任这公司的董事长。”
“育苗的事算有了着落。我又问盛振乾:你能不能教农民扦插和管理白茶,他连连摇头,说他连斗大的字也不认几个,教人绝对不成。没办法,我只得另想招了……”叶海珍无奈地长叹。
在安吉地盘上被弄得走投无路的年轻女乡长,只得把目光投向省城杭州,那里有个权威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人家会理会我们吗?去了再说!
到茶叶研究所还算好,一位副所长答应了她的请求,但有个条件:研究所工作已经很忙了,再派人出去不容易,更何况大家都在讲效益,“技术人员也得吃饭不是?”副所长说,“既然是培训,你们得支付五万元咨询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