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伍 流金的小溪
2017年10月18日 14:49 《那山那水》 何建明
伍
流金的小溪
流金的小溪 安吉县委宣传部提供
在得知余村潘春林的农家乐“金”“银”装满口袋时,我就在想:如果余村经验遍及全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也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山”重要思想的重要实践成果,那么它的经济效益到底是多少呢?
也正在这个时候,电视新闻里正在播出的一个数字吸引了我的眼球:2016年,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5700亿元。
570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不知。我只知伟大的三峡工程当年因为要花一千来个亿,举国上下整整争执和论证了一二十年方确定上不上马。二十多年前的中国经济自然比现在差许多,然而即使在今天,5700亿元仍然是个大数字,大到我不知用什么来形容它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峰……
都说文人没有数字概念,我也一样。不过如今网络“搜索”可以弥补我们许多知识上的缺陷。“搜索”的结果是:黄金每克大约售价300元人民币(随时浮动),1千克就是30万元。5700亿元能买多少千克黄金呢?约200万千克!
你见过200万千克的黄金吗?估计除金库工作的人以外,基本上都没见过。那我想象:200万千克的黄金放在你面前,一定是座闪闪发光、让你心率不由自主突然加速的高高的金山啊!
如此比喻和计算,让我有可能从直观的角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浙江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形象地给读者一个概念:绿水青山真就是能够为人民带来福祉的金山银山!
我以为在余村这么个小山村,潘春林吃绿水青山之饭,吃出了谁都无法可比的、人人羡慕的“金山银山”。但我错了,错在小看了余村人,当然更看低了“两山”重要思想给余村和安吉乃至整个浙江大地带来的影响力与致富推动力。
余村的另一个故事应该从穿过村子的那条余村溪讲起。
如果问余村和安吉的山有多美,你可以用尽天下最美的文字描述,因为这里的山虽不高,但却景致别样、千姿百态,什么样的形状皆可寻觅到。我们自然羡慕高入云霄的喜马拉雅山,也会被黄山的奇峰怪石摄魂吸胆……天下峰峦岩崖,各尽风流万万年。显然,小小余村的那几座几百米高的青山,无法与诸多名山相比,但大致代表了安吉一带浙北丘陵的特色。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余村和安吉的山中之仙在何处?为何物?这,需要你抬足入山,身临其境方可知也!
那一天,村干部带我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向上攀登,几阵喘息之后,我们登上了余村的一座峰顶。“你看,我们余村像不像一只金元宝,三面是山,一面敞亮,众峦中间是一片狭长的平原,生息着我们余村的世世代代……”村主任俞小平那天情绪格外饱满,怀揣一份对家乡的特殊情感,他指着眼前和脚下的余村万千风物,如此说来。
小山村确实很美,尤其是漫山遍野的绿树青竹间那片片升腾而起的漫雾乳云,带着溪流的湿润和泥土的芬芳顺风扑鼻而来时,那种惬意和心旷神怡实在令人陶醉。如此的山,如此的地,如此的小小余村为什么充满毓秀之气?我举目远眺,再回首俯瞰时,一下子被山峦间的一道哗哗作响的溪流所吸引—那溪流从半山腰处坦露身姿,然后沿叠叠岩崖顺势而下,时而在岩缝中细流涓涓,时而在峭崖边奔腾咆哮,又时而在平如桌面的宽阔岩石边像白发仙女一甩秀发,形成织锦一般的瀑布;或突然又隐藏于沟谷深处,不见闪光盈盈之身,只听屑金碎玉之声……
“啊,我找到了!找到了!”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找到什么啦?啊,你找到什么啦?”陪同我的余村老乡有些吃惊地问我。
“我找到你们余村众山的‘仙’了!”我说。
“哈哈……真有仙啊?!”
“有啊!那不是‘仙’嘛!”我指着远近处一条条哗哗作响、流彩闪耀的山间溪流说。
山涧溪韵 沈志华 摄
“嗯,这你还真说对了!”俞小平频频点头说,“在余村,在安吉,通常向客人介绍时都会说这里一分地七分丘,还有二分是溪流。这一分地想养活我们这些人是难事,那七分山若没有水的滋润,也等于是石头一块,什么都不灵。溪谷之水才是我们山村和安吉百姓能不能活下去、活得好不好的仙灵之物!”
是的,当我的采访步步深入之后,渐对密切生存于余村和安吉山地间的那条条潺潺而流的溪水产生了特殊感情—原来,它们不仅是大自然衍生的灵性之物,还是今日之余村和安吉百姓依靠绿水青山幸福致富的活水源头。
我的认识始于初日访余村之感,但结论则是在一位余村“大仙”那儿。此“仙”不是别人,乃余村村民胡加兴。
见胡加兴之前,先见了让他龙腾虎跃、幸福生活节节高的余村溪—那条穿村而过的溪流,俞小平称其为余村的母亲河并不为过。余村数百户人家,基本都邻此溪而居,几百年皆如此。吃的喝的用的洗的,从没有离开过这条溪流,即使是在冬天,虽然溪水无法与夏日的滚滚洪流相比,但仍然足以供给村里几千人畜使用。我去时正值清明时分,此时的余村溪尚属弱流,所以显得温顺平和,犹如一位刚刚醒来的秀女,懒散中带着几分随意,即便如此,仍可于娴静之中想象其磅礴汹涌时的气势。三四米宽窄不等的河床,从远处的峻岭沟壑间搭台阶而下,流淌于小村中间,再弯弯折折,与万千条安吉其他溪流一起汇入西苕溪,形成奔腾不息的巨流,以势不可挡的潮洪,入太湖、经浦江,再扑入东海……
这只是我眼见和想象中的余村溪,一条能给小山村百姓生息的源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