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拾叁 从余村再出发,一路绿意金光
2018年04月24日 15:29 《那山那水》 何建明
第二天一早,新担任村支书的姜浩强就带领我们往下姜村对岸的观景台攀登。站在半山腰的“宁静轩”观景亭前,俯瞰下姜全景,好一派摄魂之美!你瞧,那座为小山村遮风挡雨的大山,青翠碧绿,晨曦中的雾气半仙半实,让人心怡神往、浮想联翩;从村庄前面穿流而过的“S”形凤林港水,如果不是因为刚刚一场大雨之故,应该会带给山村无比的妩媚与诗意!当然,不得不说的还是下姜的村貌—瞧那白墙黛瓦、方窗斜顶的一片既重叠连体又肩并肩的徽派建筑,恰似一片撒落在人间的天珠奇宝,着意嵌在溪流湍急的“龙嘴”之上。那宽阔而伟岸的廊桥,则把村庄与隔岸相望的另一片绿色天地连在一起,令下姜更加开阔而款款有型。
“很多客人都说,早晚在此观下姜,你会醉。”姜浩强说。
“我们已醉。”晨光下,我和同行人脱口而出。
其实,下姜真正的最美之景,却在它的后村深山里秘藏着。那是一条风景万千的深谷,名曰五狼坞。
“村里已经在规划和实施阶段,准备把它建成一处5A级登山探险、嬉水娱乐、影视拍摄的主题景区。到那时,下姜的村前村后,就可以连成一片不同风格、景中有景的最美景区了!”姜浩强对此满怀信心。他说,到那时,下姜就可以将时下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了。
现在的下姜,全村年收入为5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这两项收入分别是2001年的16倍和10.2倍。”在村子中的“思源亭”前,老支书姜银祥介绍说。
“从2001年起,有4任省委书记在下姜蹲点,其中习近平同志来过下姜4次,他对下姜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帮助作用……”姜浩强插话道。
原来如此!一个小小的山村,竟然会有4位省委“一把手”蹲点工作,真是荣幸!
“我们下姜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感情特别深。他在浙江工作期间,连续4年每年来一次;到了北京后,仍然关心我们下姜的百姓,并专门写信鼓励我们的发展、关心我们的生活。全村人民也对习总书记怀有深厚感情,自发建起了一座‘思源亭’……”老支书姜银祥颇为动情地摸着“思源亭”内那块刻着习近平2011年5月2日写给村里一封信内容的纪念碑,一字一句念出声来:
……我在浙江工作曾4次到下姜村调研,与村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间,我离开浙江工作已经4年多了。4年来,在村党总支部、村委会带领下,在广大村民共同努力下,下姜村又有了新变化,经济持续发展,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对此,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希望你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下姜村实际,努力拓宽增收渠道,不断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党员干部要更加密切联系群众,千方百计为百姓排忧解难,努力做村民的贴心人。
“可以说,没有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一次次给我们引领、帮助,下姜村不可能有今天。”老支书姜银祥断言道,然后他指指村前那条宽阔湍急的凤林港溪,说这条溪就是见证。
“我们村山多水多,唯独田少,而且80%的田都在溪河的对岸。下姜村祖祖辈辈只有一条竹木桥支在这溪上,大水一来,桥就没了;小水、中水时,村民从独木桥上过,落水丧命的一年总有几个……没有粮吃的下姜,自古就有‘烧木炭、土墙房、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的民谣。我印象特别深的是,20世纪60年代时,我还小,亲眼见到老书记杨家炳带领村里的壮劳力,在这条溪边,八个人扛一块大石头,天天从早干到晚,硬是筑起了一条七十多米长的石坝,后来还在溪边建了个小水电站。从那时起,村里才第一次通上了电,夜间有了光亮……80年代,我从部队回来当了村支书,又带着村民,前后用了三年时间,第一次在溪上修了座条永久性的石孔桥。那时村里穷啊,没有钱,筑桥花的一百多万元,是我们全村人开山卖石头换来的钱。不容易啊!”老支书姜银祥说到这里,双眼泪光闪闪。
“喏,就是那座桥—”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我们清晰地看到今天依然屹立在溪流之上的石孔桥。虽然它与百米之外的新廊桥相比,显得很破旧,但我们仿佛从块块石缝里透出的沧桑感,感受到老一代下姜人求变求富的艰难历程。
“开始我们给这座石孔桥取名为‘富民桥’,但桥修好了,村民并没有富起来。你问为什么?唉,底子太薄啊!有一件事外人不知道,可我们下姜村人都清楚,就是我们下姜村原来只有200来人。但200来人的时候就吃不饱肚子,后来修建新安江水电站时,一下子又来了200名库区移民。你说,这日子怎么过?穷上加穷啊!”老支书说到这里,直摇头。
“那么,什么时候下姜变成了今天这样的‘绿富美’呢?”这是我所想要知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