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拾叁 从余村再出发,一路绿意金光
2018年04月24日 15:29 《那山那水》 何建明
下姜的美,确实可以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实在独一无二—居于一座“龙”字形的大山之端的“龙嘴”上,其“龙嘴”又恰巧在穿越于群山源上的凤林港溪的一处“U”形弯点上,故百姓比喻自己的村庄是“蛟龙吐珠”。当地人告诉我,这座有8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古人称之为“雅墅峡涧”,所以它既是凤林港溪畔的“龙珠”,又是峡谷幽涧上的“雅墅”,风景与风水俱佳。
当日抵达下姜村时,已近傍晚,老支书姜银祥带我在村庄里转了一圈,印象极深的是小山村的一栋栋民居—其实多数是三四层的小楼,依山坡而建,错落整齐,干干净净,优雅别致。每条街弄、每幢房子的前后左右,都像插花雕画般精细考究,很难找到一处不舒服的地方,有种让你进入了欧洲时尚花园小镇的感觉。“我们全村都是3A景区,这已经有几年历史了。”老支书自豪地向我介绍,现在他们一直在做提升版,“不远的将来,准备申报4A、5A景区。”
不同级的景区有不同级的要求。但作为一个山区小村,能够做得如此精美时尚,又保留了乡村固有的风土景韵,并非容易。关键是,下姜村还在不断发展和开发。
“我们全村现在已经有20多家农家乐,最低价格的包吃包住,每天一二百块钱。高档的一宿收费有一千多块的,不包括吃的……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消费水平选择。”老支书正与我说话间,便到了一户挂着“栖舍民宿”招牌的农民家。恰巧这时,屋里走出一位年轻的姑娘,老支书叫她“丽娟”,说有作家想跟你聊几句。丽娟姑娘很爽快地点头,礼貌地引我走进她的家,于是我们到了她的“栖舍民宿”。
这是主人姜丽娟的家,现在改造成乡村旅游的特色民宿,专门接待外地游客。“我和父母及姐姐四个人经营,家人住在最上面,第一层和第二层接待客人用。”姜丽娟介绍道,她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返村搞民宿的,“我很喜欢现在的生活与工作状态:每天通过网络与外界联系,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境外的游客,爸爸妈妈负责内勤,也就是做饭炒菜、收拾房间等等,姐姐负责财务,我负责联络与接待客人……”1989年出生的姜丽娟告诉我,大学毕业后,她先在杭州一家公司搞设计,“城市里工作节奏太快,尤其像我们搞设计的,经常两三天不睡觉。前年我回家,突然发现自己的村庄变美了,美得就像电影里的那种世外桃源般的乡村仙境,所以一跺脚,就把杭州的工作辞了,回家跟爸妈和姐姐商量,把房子重新整修,开起了现在这家‘栖舍民宿’。最初不怎么会做生意,我就按自己的想法出招,把家里的模样和村里的美景拍下来,再把自己设计的‘栖舍民宿’做一个简单的文字介绍,然后往网上一贴,结果客人就源源不断地来了!”姑娘爽爽地介绍,爽爽地让我们看她的“露天影院”“篝火烧烤”……
“生意尚好?”这是我的关切。
“还好,入住率47%,才开张半年嘛!”她说。
已经开始赚钱了!“肯定会越来越红火的。”我真诚地祝福她。
“谢谢。”姑娘一脸淡定的微笑。
“像她这样的大学生和青年回村办农家乐与民宿的已经有好几个了!姜丽娟在杭州还有房子呢!”老支书告诉我。
在省城有房的女孩,却要回村里开店,下姜的魅力让我吃惊。
“我每天早跑五公里,晚跑五公里。时间和节奏完全由自己掌握。我觉得,现在的生活和工作是有生以来的最佳状态。这或许只有在自己的美丽家乡才会有……”姜丽娟的话,真实而令人温暖。
那天晚上,村里安排我在廊桥边的一家名为“玖玖”的民宿住下。女主人邵娟不是下姜人,她的家在千岛湖,以前在北京和杭州做生意,前年与哥哥一起来了下姜一次,就被这里迷住了。后来她与家人商量,决定在这里开家民宿,既做生意,也能把家建在“最美下姜”。就这么简单,投下二百万元,从一村民手里租得廊桥边的一栋房,就变成了现在这座最美村庄的最美民宿。
邵娟把“玖玖”当作自己的家园来装点:里面是温馨的居室,让客人住入后感觉像回到了家一样;外面则是山村花园,各种花草竹林均来自本地。邵娟的“玖玖”民居特别关注客人来下姜的乡村情愫,比如她专门从几里路外的大山中取来山泉水,给客人烧茶和清晨洗脸、晚上洗浴之用;早晨的一杯姜丝茶和中午的一碗鲜姜菜,让远方来的客人“‘玖玖’难忘”下姜村的“姜味”……邵娟的网络意识特别强,每天都会把下姜的美景即时发出,也会把山村的美食与野味及时发给远方的客人。其情其味,也因此诱惑了源源不断的客人。
外乡人在下姜落户做生意,并非邵娟一家。“我看中的就是这里的美。生意做多大是次要的,我觉得每天能在这么美丽的地方生活,就是最大的愿望。”38岁的老板娘邵娟其实很浪漫,她说以前跟丈夫一起做生意闯荡四方,“最终就是为了给孩子、给自己一个好的家园。在下姜,我找到了比想象中还要美的家园,所以甘愿从此停泊在此。”邵娟说这话时,眼里充满了对下姜的爱意。
下姜同样让我和所有远方的客人心生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