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拾贰
2018年01月17日 15:41 《那山那水》 何建明
仙境般的绿水青山 潘学康 摄
一个清爽的早晨,我特意早起,独自在余村的大道和小巷间漫步。在太阳尚未露出地面、晨曦已将大地照亮、多数人还未起床的那一刻,晨风轻轻吹拂下的小山村宁静而幽雅,耳边除了清粼粼的溪水流淌声和小鸟的“叽叽喳喳”声外,只有你自己的呼吸声和鞋与地面摩擦的“沙沙”声。柔和的风从脸上滑过,那感觉实在太美、太醉人。迎着东方的旭日与云霞,我将小腹轻轻往上一提,然后深深地吸进一口带着草木与鲜花芬芳的空气,连续吐故纳新了十几次,浑身顿感脱胎换骨似的舒适与通畅。村口尽头的路中央,有一棵古银杏树,树根很老,据说已有千年之寿,但它的枝杈却很嫩,露珠在一片片叶子上挂着,显得格外娇盈。顺着这棵古银杏树往右走,在百米远的地方有一棵更长寿的“村祖”古银杏树挺立在那儿。“村祖”显然具有大家风范,那蔽天掩云的茂枝几乎可以盖过大半个篮球场,最令人惊奇的是它的枝叶既茂盛又鲜嫩,每一瓣叶片上都挂满了亮闪闪的露珠,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果不是树根上那钢铁般坚硬又崩裂着的斑斑皮屑,你很难猜出这是一棵有千年之寿的老银杏树。
余村人将老银杏树奉为“村祖”,每年都要祭祀。这是一个传统,也是余村人对祖宗的一份念想及情感传承。
记得初达余村,村里人就在我面前念叨他们祖上的历史渊源。他们说,现在的余村人很多是在前四、五代祖上,也就是19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从外省迁移过来的,即1860年之后的几十年间。咸丰末和同治初年,太平军和清军在浙江湖州一带展开了数年拉锯式的战争,因战争、饥荒及战后瘟疫等原因,原有湖州地区人口锐减,安吉是重灾区,据《安吉县志》和光绪《孝丰县志》记载:这场战争之前的安吉人口已达43万余人,但到战后,安吉县人口仅剩1万5千余人。
“余村也不例外,现在的村民不少是当年相继从各个地方逃难而迁至此地的。”村主任俞小平告诉我,他说听村里的老人讲,太平天国结束后,陆续有安徽、江西和江苏等临近省份的那些穷人逃难到此地,他们看到这里山清水秀,于是停止了逃荒的脚步,从此安顿下来,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直到今天。
“从祖辈到现在,所有在这里定居的族人都认为,余村的山、余村的水是上苍赐给大家的,谁也无权改变或切断这根血脉。余村的盛与败,连着这里的山与水。余村的山水是我们的命脉。”俞小平说。
是啊,对一个村庄是这样,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山与水就是我们的江山,江山多娇,需众人共同呵护和固守。
一个小村庄的人,能对村庄的一草一木发自内心地热爱,就是一种崇高与信仰,一种责任与使命。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对身后的江河、大山充满挚爱,更是一份崇高与信仰,一种责任与使命。
历史和现实都印证了一个真理:惜草木、爱江山者,才能令村美、民富、国强。
那一天站在余村的青山巅峰上,眺望一览无余的群山江流,脑海中下意识地蹦出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诗句。是啊,今朝祖国江山如此美丽,怎能不让人感叹: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今朝,一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倾注了当代领袖对祖国和百姓的全部爱戴与情感。
从余村到安吉,到浙江,再到全中国,能有今天如此之美丽和强盛,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光芒,无疑是其美之源、强之基。
余村和安吉人记得很清楚,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余村留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科学论断与光辉思想,一个多星期之后的8月24日,《浙江日报》头版的“之江新语”栏目,发表了习近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我省“七山一水两分田”,许多地方“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懂得机会成本,善于选择,学会扬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选择之中找准方向,创造条件,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2015年元旦刚过,余村的几位干部聚在一起,异常激动地议论和策划着一件事:习总书记到余村及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整整十年了,现在余村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向习总书记汇报啊!对,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余村富了,大家日子美了,绝对不能忘了是习总书记当年给我们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有人提出:写封信寄北京,一是向总书记汇报一下我们余村的变化情况,二是请总书记有机会再来余村,看看在他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指引下的乡村新面貌、新变化。
“好!这个主意好!”村干部的这一主张,很快传遍了全村,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委会,要求跟干部们一起商议给总书记的信怎么写,并建议“汇报信”不以村委会的名义,要以村民代表的名义。
“好,这个意见好!”最后在时任村支书胡加仁、村主任潘文革的带领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凑在一起,写下了这封充满感情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