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拾贰
2018年01月17日 15:41 《那山那水》 何建明
“太湖零点行动”之后,安吉县正式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新思路,并通过地方立法,将其确定下来。当时的生态立县是以“绿色工程”来具体实施和推进的,它的主旨非常明确:“绿色工程”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发资源、发展绿色产品为主要内容,由政府依法组织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新世纪的第一年,安吉就举起了“生态立县”的大旗,这在全国是第一个县。喊口号容易,做成事绝非容易,而事实上喊口号也不那么容易。前面已提到,当时的安吉县委书记到上面开会,领导见了他,很严肃、很生气地问他:生态能当饭吃吗?意思是人家都在搞GDP,搞财政收入,就你们安吉搞生态立县,能把经济搞上去吗?而百姓生活搞不上去,你头上的乌纱帽就得丢!
生态立县,既想要绿水青山,又想要金山银山,谈何容易!
余村就是个例子。自1998年后,村里把几个造成严重污染的矿山关了,后来又把水泥厂、化工厂停了,村里的经济收入从二三百万元降到二三十万元时,干部走路只能低着头,生怕碰到村民,因为收入下降,村民的眼珠子都瞪大了。这个时候,许多人对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产生了怀疑和疑惑甚至动摇—“生态立县”的红旗到底能扛多久?处在三岔路口的安吉,必须做出抉择。
“习近平同志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就诞生在这个时候,并像指路明灯一样给我们指出了方向。这使我们如同吃了定心丸,从此坚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方向。这一阶段,我们称它为实践‘两山’理论的第三个发展阶段,也是出真招、见实效的阶段,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阶段……”唐中祥作为当年全程陪同习近平巡察余村和安吉的主要地方干部,目睹和聆听了习近平谈“两山”重要思想的全过程,体会和感受自然格外深切。
“总书记的‘两山’重要思想,关键点和根本点是在‘就是’两个字上。”唐中祥说,“‘就是’里面的文章可大了!它既是深刻的理论问题,更是严肃的现实问题。比如安吉的一张名片—竹子,过去在要‘金山银山’时,大家上山把竹子砍了直接卖竹子,或炸山开矿。最后的结果是钱赚了些,但山秃了,空气被污染了,植被和绿化覆盖率大幅下降了—这种干法肯定不行。于是就想办法走第二步:停矿,竹子要砍,但不能破坏环境和有污染,但因为大家的思路还是框在老观念上,所以这一步走得非常艰难,最终也没有走出个样子来。第三阶段:竹子不能滥砍,但也能卖钱。这是‘竹子经济’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后来在‘两山’重要思想指引下一直走到现在的发展道路—从砍竹子卖钱,到不砍竹子卖风景赚钱;竹子的风景越好,风景就越值钱,绿水青山真的就一步步变成了金山银山!余村乃至整个安吉就是这样。”
从“卖竹子”到“卖风景”的过程,其实并不容易。观念和行动、素质与制度,都在其中起着支配作用。“你要不砍竹子又能卖风景,你就得首先把竹子种好;简简单单地种好也不行,必须具有规模;有了规模,来旅游和参观的人一看,觉得有味道,就想留个影、拍个照,住上一两夜,甚至有人干脆在这里买个房子长期住了下来;你要让客人来了一次还想再来,甚至长期住下来,你就得把有规模的竹子弄得漂漂亮亮的,因为漂亮了才能吸引人。大竹海光漂亮和美还不够,人家看一眼或者开着车走一趟,看完就走了,你还是没赚到钱。所以你还得给竹子、竹海加进‘故事’,有故事,味道就不一样了,游客和来宾就会冲着竹子发发呆、想想那些或悲或喜的精彩过往……这样,他们留下来的时间就会更多、更长。既然留下来了就得有地方住、有地方吃,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得把所有吃住行的地方都要变漂亮、弄美丽。而要把所有的地方变漂亮、弄美丽,就不是一篇小文章,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因为我们是农村呀!自古以来,农村和农民是没有边界、没有约束的,什么都不讲究,尤其是不讲究文明和卫生。比如搞农家乐,我们一些村民招待客人时,把饭桌弄得挺干净,但饭桌旁边有垃圾箱、脏兮兮的抹布平时怎么扔还是怎么扔。客人看到了,饭菜的味道就没了,所以你得手把手地去教农民兄弟姐妹们如何提高自己的素质。我们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重点发展的是旅游产业、旅游经济,它最关键的就是要注意环境的观感、风景的美感和游客能不能留下好的情感。从观感到美感,再升华到游客的情感,这中间要做得美美的,绿水青山才可能是金山银山,否则山还是不值一分钱的山、水还是白白流走的水……所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关键点在‘就是’两个字,着力点也在这两个字上。作为一方主政的领导,你在理解‘就是’上的高度与宽度,直接决定了你发展的成效和成果。安吉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唐中祥这样说。
2003年,习近平第一次到安吉调研后的9月份,安吉县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生态日”。
我第一次到安吉采访的最后一天是2017年4月9日,第三天,由农业部和浙江省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将在安吉召开。我记得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在我临别时,谈到余村和整个安吉的发展变化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叫用生态建设来倒逼自己的工作与发展思路。
在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上,安吉县长陈永华介绍了“安吉经验”,讲到2016年安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产值达到46.6亿元,旅游人数达182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3亿元。
“安吉是个小县,本地人口只有40多万,面积也不算大,但安吉后来几年中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位列全省第一位、第二位,就算是差的年份,增速也都在24%—26%这样的水平!这样的速度和增长率,外人不信,连安吉人自己都有点惊叹。因为说白了,就是我们发展的方向对头了!”唐中祥说,“就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始终沿着习近平同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所指引的发展方向,甩开膀子、撸起袖子,一走到底、一干到底!”
“从2005年到2006年,全县的经济增长有所好转后,我们提出了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安吉的奋斗目标。抓手就放在抓全县的休闲经济上。首届全国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大会是2017年才召开的,可安吉县在11年前的2006年就自己开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单位的旅游休闲大会。从那时起,我们就把安吉固有的自然资源,直接变成了经济资源。这个转变,不是通过物理的变化,而是通过绿化、美化和文化内涵在其中直接发挥转化作用,由此也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经济形态—休闲经济。”唐中祥说到这里,语调高了十分贝,“农村搞休闲经济,有人马上就想到了农家乐,整几个土菜、土鸡,再腾一两间房子,好像这就是农村休闲经济,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真正的农村休闲和乡村旅游,要形成一种产业形态,必须下功夫。这下功夫的过程,便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过程,它复杂而充满哲理,也是个系统工程……”
安吉百姓清楚地记得,从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初,县里推出的一件事,改变了千百年来安吉的面貌,也改变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命运与精神面貌,这就是安吉人首创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几年后,建设“美丽乡村”一词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安吉人功不可没。
“你可以找找2008年5月12日的《人民日报》。那天,我们安吉的‘中国美丽乡村’成果上了党报头条。”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工作的倡导者和操盘手,唐中祥对这篇报道印象格外深刻。
回到北京后我马上搜索并找到了这篇报道,一看是好友袁亚平的手笔,他当过人民日报社浙江记者站副站长。这篇题为《浙江省安吉县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文章把安吉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乡村巨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了全面的报道。
观众在好人馆里显示屏前点击好人故事
如今,“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一个行动方向并全面铺开,但各地是否会像安吉一样,做到时时处处、每个细节都能“美丽”,都很“美丽”,恐怕需要去认真检查和实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