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传》
2016年12月26日 15:26 红旗出版社 郭德宏
求学津门 改名励志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授命创办的,建成于1907年4月,同年7月开始招生。按计划当年招收专科和简易两科学生。简易科分职班和绅班两个班,各150人,分别学习司法和行政,培养审判人员、律师和地方自治的行政管理人员,学制较短(实际读了一年半)。专科200人(入校后分英文、法文、德文3个班),“以造就法政通才为主”,先学3年预科,转为正科后再学3年,共6年毕业。凡毕业的学生由学校“拟请照分科大学堂或高等学堂奖给出身,其成绩优者,并可遣赴东西各国留学”。专科招生是面向全国各省的,考试较为严格,要考两场:第一场国文,出经义、史论题各一道;第二场外语和算学。每场考试早晨7点入场,下午5点交卷,长达10个小时。考生要带食物,很像以往的科举考试。李大钊有幸被录取,在永平府中学学了两年英文和自然科学课程给他帮了大忙。
在法政学堂就读费用是较高的:每月学费3元,膳费5元,此外操衣(体育课和做操时用的统一服装)、纸笔及其他零用钱概归自备。算起来,一年至少120元以上。李大钊读中学时,家中负担膳宿费已感勉强。在他考入法政学堂前后,祖父不幸去世,家中剩余的一点积蓄大半被老人的女儿、女婿“‘踢荡’干净了”,上学的费用成了问题。多亏妻子想方设法,典当挪借,使他免于辍学。就这样,1907年9月2日,李大钊开始了6年的法政学习之旅。
北洋法政专门学堂
作为国内第一所正式法政专门学校,又膺有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命,学堂各项工作都较正规。课程是比照京师大学堂设置的,既有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等清代法律典章内容,更多则是政治学、政治学史、经济学史、比较宪法、比较行政法、地方自治论、中国法制史、选举制论、警察学、商业通论、民法要义、外交通义、外国贸易论、刑法总论、财政学、经济学原理、应用经济学、货币论、银行论、外交史、最近世界政治史、社会学、中外通商史、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统计学等近现代社会科学科目。外语教学也很受重视。李大钊除继续学习英语外,开始学日语。每周上36节课。有的课由外籍教师直接用外语讲。因此,学习十分紧张,负担相当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