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传》
2016年12月26日 15:26 红旗出版社 郭德宏
前两首诗,注明是写于辛亥,即1911年。这一首诗,发表于1913年6月,是在前两首之后。诗中说“碧血几春花”,即是说,这位青年爱国志士,离开人间已有好几个春天了。但是,对于李大钊来说,这位英雄的浩气却和江流一样,永存千古。英雄叱咤强敌之声,人们再也听不到了,但江水呜咽之声,却永远泣悼着这位祖国的好男儿。就在那祖国的边疆国境,夜夜都好像有蛟龙般的人物,在守卫,在奋起。
李大钊悼蒋卫平的诗,是李大钊本人思想、志趣、品格、情怀的真实写照,反映着这位伟人成长过程中一段重要的心灵历程。其实,李大钊与蒋卫平相处时间并不长。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读书只有两年,而蒋卫平又是从永平府师范学堂中途转学过来的。因此,他们在一起大约只有半年上下的时间。可是,李大钊对于这位青年志士的认识和感情如此之深,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志趣品格上的一致性,蒋卫平的精神品格,实质上也就是李大钊的精神品格。祖国的盛衰安危,正是他们所共同关心的。蒋卫平是为保卫祖国和抵抗侵略而死的,所以,李大钊在另一首七律中写道: “千载胥灵应有恨,不教胡马渡江来。”———这应是生者与死者的共同心愿。中华男儿,绝不许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中国的领土!
李大钊一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凡是历史的现实的英雄人物,无论古今中外,他都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他也善于学习书本以外有价值的东西,从多方面丰富与锤炼自己。他与蒋卫平的友情与精神联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到1907年夏,李大钊已经在中学生活了两年有余,时间虽然不长,但旺盛的爱国热忱,推动他如饥似渴地吮吸当时所能得到的思想营养,而且学堂地处永平府治所重地,也易于接触各种社会见闻,开阔眼界。加之他自幼生长在农村,对广大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愚昧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改造社会的思想日趋加深,救国救民的认识发生了飞跃,他“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他认识到只有潜心研究政治才是追求真理和实现伟大抱负的根本途径。
按照清政府的规定,中学堂修业为5年。凭他的优秀学业,如果随班提升,可以有一条顺达的仕途。而事实上,第二班除有五名学生留校重读外,其余全部都升入了保定高等学堂。但李大钊已经不满足于中学堂的教育,为了实现自己“再造中华” 的远大理想,决计另辟蹊径,以求深造。为此,李大钊曾写信给伯父李任元,说明自己的志向和想法。伯父十分赞同并鼓励他:“你要上山就要上高山,你要游水就要游大海。应该继续深造。”
于是,李大钊不等毕业,便在1907年的暑假期间,和几个同学一起去天津投考新的学校。他们了解到当时天津有三个学校正在招生:北洋军医学堂、长芦银行专修所和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学堂为学校)。李大钊对学医不感兴趣,最想学的是法政,因为那里可以满足他“深研政理” 的需要。但为把握起见,他同时也报考了银行专修所。结果两考皆中。他如愿以偿,进入了法政学堂。
从私塾到永平府学堂,在这长达12年的学习生涯中,李大钊不仅学有所成,而且思想上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从精心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到最终放弃顺达的仕途,而选择赴天津投考新的学校,这是李大钊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转折,从而使他进入了一生的关键时期———求学北洋法政专门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