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们,读马克思吧!2》书摘
2016年09月29日 15:07 红旗出版社 (日)内田树,(日)石川康宏 著
他们并不是完全放弃马克思主义,而是向着“马克思必须按照日本的固有文化风土进行修正后才能适用”的方向与军国主义和天皇制达成了和解。他们寻找到了日本传统文化、统治阶级与马克思主义“共存”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们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关于这一点,我了解到朝鲜的“主体思想”与日本的“转向”在结构上是非常相似的)。
把外来的思想和制度文化“移花接木”到本土文化上,创造文化上的混合体,以寻找共存,这可以说是日本对外来文化进行接纳的特征。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向”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个例子。
我想说的是,实际上即便是在《治安维持法》之下,日本也没有完全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只要马克思主义是外来的、先进国引进来的制度文化,日本人就会考虑“如何将其本土化”。日本人一般不会因为外来文化完全不符合日本的风土而全面放弃。
作为边境的日本文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涉及外来思想、学术、宗教,日本人会尽量地将其本土化,进而保存下来。佛教在其发祥地印度已经了无生息,日本至今还保存着经由中国、韩国传入的佛典、佛像、佛具和仪式,积淀了长达1500 年的教学历史。
我们可以大体回顾一下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日本共产党创建于1922 年,只比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晚一年,在军国主义时代,日本共产党曾经受到过严酷的镇压。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日本共产党得以合法化,在1946 年旧宪法下的众议院选举中获得了帝国议会的5个议席。之后在驻日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GHQ)的占领下被镇压,随后进行武装斗争,但不久以后放弃,从此开始脱离反主流的派别。
在1960 年的围绕《日美安保条约》修订的斗争当中,日本成立了共产党的学生组织。日本共产党就是经历了这么一段复杂的历史。正如您所看到的那样,无论历史条件如何改变,日本的马克思主义者们都会根据历史的变化,探寻“马克思的新读法、新解释”。
日本能够成为东亚地区马克思研究的“一大重镇”,或许也是源于这种令人目不暇接的转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