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拾 请你一起诗意地栖息在此
2017年11月23日 16:10 《那山那水》 何建明
他的百草原是他按想象中的天堂模式造出的另一种天堂。这样的天堂是人生的一种接地气的追求,同样也是高贵的追求。这个追求体现了崔世豪对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更真切的践行精神。
从穷山恶水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崔世豪挥洒了十七年的汗水与智慧,给自己的人生谱写了一曲“天堂之路”—
崔世豪的家乡与余村都在安吉县城近郊,只是前者在县城的北边,后者在县城的南边,两地隔着一片群山峻岭。崔世豪的“中南百草原”建在一座名叫“石虎山”的大山怀抱之中,远望天目,峻岭层叠,碧海绿波,云雾缭绕;西眺县城,广厦林立,车水马龙;再往远眺,透过云烟,可见遥及余村那边的山峦。“中南百草原”犹如天目山与安吉城中间的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执掌这颗绿宝石的人便是崔世豪,而且,他就是这颗绿宝石的缔造者和拥有者。
“第一次到这里,看到的是已经被人遗弃很久的荒山秃岭。”崔世豪让秘书拿出几张旧照片,说,“这是20年前这里的景象……”
照片上,石虎山偶有几棵高矮不等的树木,山岗上杂草断枝横七竖八地躺成一地;村边的山坡上堆满垃圾,飘挂在树枝上的各种颜色的塑料袋随处可见;水塘漂浮着混浊的污秽物……无法想象这是20年前的“中南百草原”所在地。
“你怎么想到在这么个地方建百草原?”今昔对比,让我对崔世豪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从小在这块土地上长大,当自己有了点钱想回到老家住上几天时发现,这里已经根本无法让人像模像样地过日子了。”崔世豪仿佛被触痛了心似的皱了下眉宇。
“我16岁就离开家,出去做生意了。但等到自己有了钱后,发现又缺了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彻底回到家乡,重新生活……”崔世豪说。
他到底缺了什么?乡亲们并不理解。因为崔世豪动脑筋想在家乡的土地上划一块地种树、种草的想法,在一些人眼里就是“钱多了烧昏的”。这一年崔世豪36岁,口袋里有一个亿的钱,所以他的想法对那些靠山吃山的乡亲们来说,不可思议。
“但我就是在那阵子想通了一件事:人活着,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钱再多也没有用。”当时在县城开宾馆、酒店的崔世豪说,他在那些年里没少接待那些靠开矿砍林发财的老板,有些还是他的好朋友,可他们不是自己患各种怪病英年早逝,就是手下的职工因为这个事故那个意外频频死亡……目睹一幕幕这样的惨剧,崔世豪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钱对活人可能是个诱惑,可对死人没有任何意义。”打烊闭门时,崔世豪常常独自思考,并最终明白了上述道理。
“我盼望自己和乡亲们都能在好山好水的好环境下过好日子。”崔世豪说自己最初的愿望就这么简单,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愿望,真正实现起来,却几乎耗费了他整个壮年时光。“回头想想,还是很值得的!”那天崔世豪领着我走到“中南百草原”第二期工程现场,登高俯瞰他的“绿色王国”,欣慰地感叹道。
2001年,崔世豪过完自己的36周岁生日后,正式从外面的生意场上回到故乡。那一天,他跟自己的堂兄做了一笔生意:将堂兄承包的380亩乡里的人工林场转手到自己名下。“38万元,买下了这片人工林的50年使用权。”崔世豪发出一阵“哈哈哈”的爽朗笑声。“有人说,我那时就赚了一大笔。可那时老百姓根本不把荒山野岭当回事,用二三十块钱就能买一亩山地,我出一千块钱买下一亩山地的50年租用权,当时算是有些傻了!”
听说崔世豪买荒地是为了建公园、搞旅游,三官村、马鞍山村、荷花塘村、石虎山村、方家上林村等地的百姓,纷纷来找他商量出让自己的山地甚至宅基地,“崔老板出的是现钱,只要合适,我们立马给地!”百姓的热情高出崔世豪的预期,但就是乡亲们的这份信任和内心的真切想法,让他感到了肩头的责任:穷乡亲为了暂时手头有几个钱,敢把老窝与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都拿出来卖掉,如果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以后还靠什么活命呢?更不用谈致富、幸福了!
当一份份“地契”转到他名下时,崔世豪的心变得越发沉重。
“世豪,你不要真以为我们穷得可怜。虽然我们缺钱,没见过几千几万元的钱,甘愿把地转让给你用,但并不全是为了钱,更多的是相信你崔世豪能办成大事,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像天堂一般美。大伙儿再不能光靠开山挖矿和伐林过日子了,你好好地把我们的地搞出个名堂来吧!”有一天,崔世豪到一位老乡家送钱时,那位当了几十年村干部的老乡这样对他说。
“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乡亲们跟我想的一样,都希望在好山好水好环境下过好日子!”从那一天起,崔世豪仿佛肩上多了一副千斤重担—那是家乡父老乡亲们的心愿与嘱托。
“还故乡好山好水,让父老乡亲拥有金山银山!”崔世豪的目标变得清晰而明确。
开始是380亩的废弃人工林重建,不等其变绿泛青,又有千亩新归属的山地被翻耕植林、种草栽花……崔世豪的“天堂之路”思路独特,他要建一片园,带动一片村庄的农民致富。
“中南百草原”起初叫“百草园”,“我们是在不断建设的同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想,从园到原,也是生态意识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崔世豪嘴里出来的“崔氏理论”颇有哲理。“‘园’有些小农经济意识,‘原’就是大生态概念了!”他说。
从“园”到“原”,其实也是“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提升与转变过程。
“从建园初期到现在的十几年里,我们投入用工达200多万工,我全部用了周边五个村的百姓,以前是25元一工,现在到了250元一工。你可以算一算,仅这一项,周边百姓就获得了几千万的收入。”
“我们先后种了1790多种植物,买苗木1.2亿株,多数也是由周边的百姓提供的。”崔世豪扳着手指给我算。
“17年里,我们在这片荒山野岭里搬迁的坟茔就有6500座,以前是搬一穴300元,一直涨到现在的一万元一穴,这钱我们也是一分不欠地给了村民。”
与“中南百草原”日常的用工和让父老乡亲实惠的其他收入相比,另一笔账让崔世豪更觉得扬眉吐气:
“现在景区内每年直接用工近千人,基本上清一色用的是当地人。这一块又是一年四五千万元收入给了农民。”
“我们园内有一块600亩的白茶基地,白茶的采摘收入归农民;公司与周边农民建立的合作社,帮助三官村、马鞍山村种植了2100亩杨梅和1200百亩板栗,创造的收益与农民分享……这应该也是一年几千万的收入。”
“去年我们的生意火爆,一二百万游客光临,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农副产品销售,至少有两个亿的收入。我们中南百草原门口的农家乐就有两百多家……每一家年收入都在一二十万以上。”
好像崔世豪最得意的成就是他的“中南百草原”带给周边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啊!
“对啊!你算说对啦!”崔世豪一阵爽朗的大笑后,认真地盯着我说:“我把五千多亩的荒山建成今天人见人爱的地方,就是为了大家能够在这片好山好水的地方过上好日子!他们富了我才真正开心!告诉你,何作家,前几天我还在员工会议上对大家说,我中南百草原的部门经理年收入不能低于20万,而且所有员工工资今后每年必须有10%的涨幅!这是我的承诺,也是中南百草原对社会的承诺!”
后来我才明白崔世豪有这股豪气,完全依赖于他一手创建的这块绿色“百草原”越来越高的升值空间以及仍在不断发展的前景。“第二期工程再过一两年就能完成,届时我们除了现在的规模外,还有动物酒店、森林酒店、运动水疗中心和中医院等等休闲设施,实现观光游园之外的吃喝住疗和运动等更加齐全的休闲旅游,真正让游客们到中南百草原就能体验到‘天堂’式的美好滋味……”
“这样,我就还要再投资二十个亿,再安置一万人,实现年税收一个亿……”崔世豪在诉说他的规划时,口中吐出的是一串“亿”。这些“亿”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如果将其堆积起来,不就是金山银山嘛!
但我知道,崔世豪真正的压箱金,是他的“中南百草原”现在已经拥有好几项国家级珍稀动物繁殖的科研成果,还有那些稀有的绿色植物和那块千金不换的湿地竹林,它们都是无价之宝。
“十二年来,我没有一天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安吉、对我们讲的话,并且一直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走到今天,今后我还要坚定地走下去,我要让子子孙孙也走下去……”崔世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