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传》
2016年12月26日 15:26 红旗出版社 郭德宏
20世纪初,创办新学堂伊始,像永平府中学堂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人们远远望去,可以首先看见庄严的学校大门。正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尊石狮,便门两侧,各镶有一块石碑,分别镌有“整齐”、“严肃”四个颜体大字,显示其该校的校风和首重德育的束身要求。学校前院建有一座高大雄伟的殿宇,被称为“龙厅”,原是迎接和供奉朝廷“圣旨”之所。“龙厅” 后,是教室和宿舍。李大钊被编入一年级第二班。在这里,无论是与张家学馆相比还是与宋家学馆相比,都是完全不同的新天地,从此在学习上迅速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一)开始较系统地接受现代文化
按照清廷规定,中国国学分量仍然很重,要求中学堂仍“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其时间安排是: “每星期以六点钟读经,以三点钟挑背讲解,计每日读经一点钟,间日挑背讲解一点钟,每星期治经九点钟。”这是正课。另每日尚需“温经” 半点钟,归入自习课, “不占讲堂时间”。“计中学堂毕业,皆已读过《孝经》、《四书》、《易》、《书》、《诗》、《左传》及《礼记》、《周礼》、《仪礼》节本,共计读过十经”。而且,要习“中国各体文辞”,包括“诗辞赋”等。
清廷所规定的这些旧学课程,对于李大钊并不在话下,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他早已熟悉,只需再进一步提高。在这里,更重要的是他开始接受新学,主要是英语、数学和西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方面的课程,每周约25节。这些新学的课程,在教材与教师方面,虽然尚不可能达到正规,但李大钊终究从此冲破旧学一统天下的藩篱,开始获得现代的知识视野。
(二)从历史遗迹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熏陶
对于李大钊精神品格的形成,课堂、书本的教育固然重要,但书本以外的历史遗迹、社会文化氛围以及师友间的交流,也同样很重要。李大钊在课堂以外所受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夷齐故里的古文化氛围对他的熏陶。
李大钊早就读过《史记》,对《伯夷列传》当然很熟悉。太史公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 ‘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兄弟俩因为让权让国而致逃走去国,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在是太罕见的。更罕见的是,这兄弟俩不仅让国,而且还敢于去阻拦东征伐纣的武王的军车,并敢于以仁孝之义痛责之。
《伯夷列传》说: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两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这是多么气壮山河而又冒险的举动!如果不是军师姜子牙赶快上前,喝令那些大兵们“住手”,其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作为军师即总参谋长的姜太公,不但毫不计较这两位老人拦军车、辱统帅的极其严重的举动,反而称他们为“义人”,并且恭恭敬敬地扶起他们,劝他们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光辉篇章,从来都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