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传》
2016年12月26日 15:26 红旗出版社 郭德宏
束发受书 天资不凡
李如珍读过书,喜欢看《三国演义》一类小说,有能力承担起孙子的识字启蒙。
乐亭县自古有良好的读书传统,历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很多。仅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到光绪二年(1876年)170年间,全县就出过16名进士、142名举人和226名贡生。一般士子“雅重读书”,以至“村氓衣食稍足,亦必令子弟就塾”。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找几本流行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蒙学读本不会是困难的事情。李大钊最初的文字知识启蒙就是从读写这些东西开始的。
到李大钊6岁时,祖父把他送进本村谷家私塾。
这一年是1895年,维新风潮已经兴起。两年后,上海南洋公学刚刚成立的师范专科开始编辑中国人自编的第一部有着近代科学文化内容的《蒙学课本》;6年后,清政府下令全国将旧式书院改为学堂,并要求各地多设小学堂。然而,直到1905年进入永平府中学前,李大钊一直没有进过正式的学堂。他在旧式的私塾整整学习了10年。
私塾的先生大多是乡村里读过书的人。他们中有的参加过县一级学校的入学考试,有的考取过秀才,这些人通常有在县学、府学中学习的经历,还有的曾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过。总之,各人的学历、学识不等,名气有大有小。
青少年时期的李大钊
对于李如珍老人来说,为了孙子学业有成,选择塾师是必要的。
谷家私塾的塾师单子鳌,是个诚实和善解人意的人。他给李大钊起了个学名“耆年”,又按名以表字的习惯,起了字号“寿昌”,希望他避开自己父母早逝的命运而长寿。他同耆年建立了很好的感情。三年后,他坦率地向李如珍老人提出,自己已不能胜任耆年的教师。
李如珍为孙子选择的第二位老师是他曾请来为自己督办华严寺“香火田”撰写碑文的赵辉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