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往事》书摘
2016年11月01日 15:08 红旗出版社 裴彦贵(主编)
父亲徐岫青的爱国情怀
徐 曼
我的父亲徐岫青(名永鍼,字岫青),生于清末1873 年。父亲和我的堂伯父永锡公是本族晚清两位秀才,淳朴善良、孝顺亲和、清廉正直,是儒家文化的传承者。父亲1913 年迁居三垡庄后,在这块盐碱不毛的土地上垦殖。他推行科学种田,首先改良土壤。摸索试验总结出冲碱(挑河挖沟、引水冲洗)、压碱(翻黑土压埋)、拔碱(种植观音柳等)的土壤改良方法,很有效。经过几年的试种棉花,获得了成功。他把这些经验写成小册子《植棉浅说》,推广乡里与他人共享。他还设想导淮入海(绘有导淮入海图挂在书房墙上),开拓纺织事业,等等,但因缺乏必要的政治环境,抱负难成。
1924 年,因他在农耕方面有所成就,被灌云县聘任为县农会会长。他看不惯官场的种种弊端,他的一些建议也不能实现,不到两年就辞职回乡了。1926 年冬,应北平华洋义赈会之邀,赴内蒙古包头赈灾。赈灾期间,他因公工作勤奋扎实、办事公道正派而广受赞誉。在天寒地冻的环境里,他带病坚持工作,历尽艰辛完成任务。回到北京后,即衍生一场大病,高烧不退。因病情严重,通知了家属,我母亲因我太小又有病不能前往,我大哥急忙赶赴北京护理,待病情好转后带他回家。这次内蒙古赈灾,为壮行色,大南庄永锡大伯作诗《赠岫青大弟放赈内蒙》相送:
大漠征途扑面沙,边陲日落少人家。
荒寒辽左秋能雪,硗瘠蒙南夏始花。
莫道祢衡工伐鼓,曾闻蔡琰善吹笳。
此行苦涉长城路,恩泽斯民莫念家。
赈灾归来后,永锡大伯听了父亲对内蒙古所见的描述,讲到路经黄河河套的砥柱山,被黄河三面环绕屹立其中(中流砥柱的成语源于此山),永锡公听了很感兴趣,后来创作了一幅山水画《砥柱山图》悬于客厅。
日寇全面侵华后,中国大地陷于战乱,父亲的“科技救国”梦想也随之破灭。1939 年春,日寇侵占响水,父亲带着我们全家逃到吕团荡五姨母家,也就是我二嫂吕淑兰家,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我父亲开始时对共产党并不了解。表兄方立凡(共产党员)在上海、苏北两次被捕入狱,他虽积极参与营救,但他并不支持,认为太危险,不爱惜生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地下党的活动更加活跃。禹民、立凡兄先后回来,带回有关国家形势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大量信息。后来又从上海来了一个宣传抗日救亡的歌咏团,一批年轻人如陈飞、冯国柱等,常汇聚在我们家。那些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放弃了城市生活,来到贫困的苏北。在村头为民众演讲抗日救国的道理,演小话剧,教唱抗日歌曲,不顾疲累。他们待人亲切,热情豪迈,十分感人。父亲经过观察分析判断,加上他参加了一段旧政权县农会的工作,平时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国难当头还是共产党的主张能救中国。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阵营中。
1937年底至1938 年初,徐禹民、方立凡先后从上海、延安回到家乡,会同本地党的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们创建了三垡小学,把学校改变为宣传抗日救亡、培养革命人才的阵地。他们的主张和行动得到了父亲的充分支持,从扩大校舍、增加师资、日常工作等方面给予帮助,让他们的工作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