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往事》书摘
2016年11月01日 15:08 红旗出版社 裴彦贵(主编)
为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张芳如先生以商会会长身份出面,到各商号、代理行去集资兴办公共事业。他于1931 年在民便河西、灌河南岸建造了3000 吨级泊位轮船码头一座,可容纳上千人活动的红瓦房堆栈一幢,并在民便河上建起一座大桥,使居住在民便河两岸街区的居民交通更加方便。这时,原来范围不大的响水口,水陆交通方便,来往客商如梭,一时成为苏北商业货物水陆运输的集散中心。阜宁、东坎、涟水、沭阳、两淮一带的大米、杂粮,灌云的大豆都经响水口集中输出,南北大城市的轻工业产品从海外运经响水口再分散到广大乡镇、农村去。
张芳如先生在任商会长时,凡有人来求援者,他都尽力帮助解决。1930 年后,响水、双港一带曾发生灾荒,为了解决灾民缺粮度荒问题,先生以商会和振泰商行的名义,与青岛客商联系,运来一批豆饼、黄玉米,专门送到受灾户,赈济发放,充饥就急。过去像安徽和镇江、扬州等地的客籍商号在响水、双港经营的很多,当地的一些人因一时经济困难,便常常向客商敲诈。客商无奈只好告到响水口商会。张芳如先生得悉后,毫不留情地对这些人说:“你们生活有困难来找我,不准敲诈勒索,今后若再发生这类事件,定加严惩。”嗣后,他对一些手头确实困难的人,给予一些补助,使这些人深受感动,再也不干那些敲诈勒索、为非作歹的事了。
张芳如先生经营的振泰商行,生意兴旺,收入富有,但他生活俭朴,从不浮华挥霍,而对于别人却乐于资助。作家孙石灵因失父较早,家境贫寒,在年少读书时,缴不起学费,眼看要中途辍学。先生得知,主动表示要竭力支持。后来,孙石灵读大学的费用全靠先生支持。那时候,灌河两地他的乡朋亲友,凡在外求学遇到困难来振泰行求助者,张芳如先生总是哈哈大笑,慷慨解囊。
张芳如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支持革命的开明士绅。抗战前夕,响水口一带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到处搜捕和暗杀我中共地下党人。在这种情况下,先生曾经常以响水口商会会长的身份和他的社会影响,掩护了许多面临险境的革命同志。一次,有位名叫王经纬的地下党员,在响水口民便河西被敌人盯上了,眼看无法脱身。这位王同志早闻张芳如先生的为人,但又不认识张芳如,然而处于这紧急关头,他只好突然闯进振泰商行,到了后院,向张先生说明情况。张芳如先生当即将王经纬保护起来,并声称是自己的亲友,留宿一夜。第二天,先生让其化装成阔少爷,送上轮船,离开了响水口。在那个时期,响水口一带有不少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同志,遇到险情,都是由于商会和商行的掩护而转危为安的。后来,有许多同志干脆就在振泰商行落脚,对外称是来往客商,对内则秘密进行革命活动,而先生则从各方面给以方便和照顾,有时他还亲自为其站岗放哨。
1939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陈家港、响水口以后,张芳如先生经营的振泰商行,在日商排挤下,不久即倒闭了,许多商号关的关,散的散,整个街市一片萧条,响水口商会也随之自行解体,先生也自然卸职,回乡闲居。
1942年10 月,张芳如先生与徐岫青、许士超等开明士绅一道,应人民政府的邀请,出席了盐阜区首届临时参议会,并被聘为参议员;随后,任滨海县副参议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张先生继续为争取爱国力量,团结抗日,搞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