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传承》书摘
2016年10月09日 15:07 红旗出版社 卢敦基 应忠良 郑绩 朱永红(作者)
《钱氏家训》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国家
个人篇主要着眼于个人修养
开篇先言“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用“天地”、“圣贤”来作为钱家子孙的参照,这个起点标准显示出浓厚的儒家教化气息。君子行事,无愧于天地。天地就是坦荡荡的胸怀,是立身正、行事端之后的坦然。言行有度,合乎圣贤之道,方能无愧。而要知道圣贤是如何言说、如何行动的,就要求钱家子孙接受正统教育,读圣贤书;就要学圣人时时自省,经常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我批评,自我警惕,自我纠正;之后才可能在个人立身立言上做到坦荡无愧。为了做到这一点,自省需要不断进行,所遵循的标准,也是前贤所谓的四项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做到一日三省、程子四箴,自然言行无愧于圣贤了。至于什么是“礼”,则又回到须读圣贤书、学习儒家规范上了。
之后具体讲行为准则。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需要恭敬的时候,必须谨守礼仪,毕恭毕敬;财物当前,要取之有道,不可贪婪,严格按照分配规则来。这句是讲行事的法度,在“君子”的世界里,如何接人待物皆有规矩,尤其是在财物面前,更是考验心性的时候。
“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经典名言,引用频率很高,是说遇到事情的时候,要有决断,不可拖泥带水;但是当断则断,不代表要心狠手辣,仍要心存宽厚,与人为善。此句在道德与俗务间取得了平衡,兼顾了心术与实务,在实际运用中是非常有效的。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中国人总爱说留有余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两句很有意思,都是反对一味锐行的意思。此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想,这里并不是反对勇猛直进,而是赞成凡事稳扎稳打,留有余地,不可莽撞,要放宽眼界。这个说法蕴含着极深的处世哲学,也是保证钱氏家族长期兴旺发达的重要思想之一。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这两句则是教育子孙要培养自己拆繁解惑、处乱不惊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事情面前,能理得出条理,抓得到关键,这才算是有方法、有水平;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屹立不倒,才算是根基扎实。只有如此才可能应付繁杂的事务,有条不紊地发展家族事业。在逆境中也能保存家族元气,稳步发展。
“能改过则天地不怒,能安分则鬼神无权”:这里还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历代政局动荡,社会复杂,安分守己是最好的生存之道。维护社会秩序,安于本分,更是居于社会上层的钱氏所乐见的。至于知过能改,更是品德修养中相当重要的一环。
“读经传则根柢深,看史鉴则议论伟,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诵读经典就能够学养深厚、基础扎实,学习历史就可以有深切宏观的见解,能著书立说者会得到众人称赞,有道德修养者则会有丰富的福报。这里再次将读书、道德与福报联系起来,强调了知识和修养的现实意义;指导子孙要读经阅史,巩固基础,开阔眼界,以能作文章为荣,以蓄养道德为福。这从意识形态上对子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已经脱离了过小日子的一般趣味,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个人实现。由此也可见钱氏家族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期望起点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