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传承》书摘
2016年10月09日 15:07 红旗出版社 卢敦基 应忠良 郑绩 朱永红(作者)
《钱氏家训》训诫严苛,心怀天下
《钱氏家训》虽然字数不多,但寓意深长,几乎每一句都不过时,在各个朝代都能够适用;并且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常读常新,解读出适用这个时代的意义;不仅对于钱氏历代子孙非常有指导意义,对社会各个阶层也富有启发性。
2009年,钱氏后人、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时,受到温家宝的接见。温家宝当时引用了《钱氏家训》中的一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钱复当时就表示,这是《钱氏家训》,是他的三十六世祖定下的。这个细节起码说明四个事实:其一,《钱氏家训》早已传遍天下,为人们所熟知,也能为总理所引用。其二,钱氏后人,哪怕是在海外的,也非常熟悉家训,一听到此句便知道是出于自家家训,且能马上说出是三十六世祖所定,可见家训仍在传承。其三,《钱氏家训》在家族里仍有着重要的作用,国家领导人在接见钱复时,选择引用《钱氏家训》中的语句,并非偶然。其四,《钱氏家训》到了今天仍可适用,依旧是金句。
《钱氏家训》志存高远,立意极高,对于子孙后代,有着特别的激励和警醒作用。钱氏一族,人才辈出,历代不绝。钱弘俶虽然被赵匡胤赐下毒酒毒死了,但没有祸及子孙,相反保全了钱氏一族,之后其发展没有受到太大的压制。钱氏一直都是临安望族,历几十世而不衰,这在中国甚至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当年钱镠将自己的33个儿子分头派往江浙各地,在各地繁衍生息,形成杭州钱氏、湖州钱氏、无锡钱氏等分支,之后代代分支。到了民国期间,据《钱氏家乘》统计,全国已有一百多支。现在钱氏子弟不少远赴海外,分支更多。
钱氏子孙历代都有出色的人才,状元、进士数量很多,逐渐形成了一个世人瞩目的钱氏文人群体。日本学者池泽滋子有专著,专门研究论述这一群体。钱氏重视教育,重视自身修养,重视家族整体性,重视社会责任,重视姻亲品质,重视明哲保身持续发展。经过数十世的积累,优秀子弟辈出,到了近现代,钱氏家族更是呈现出人才“井喷”的现象。随着全球化程度提高,钱氏子孙也遍布世界各地,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听到响当当的钱氏大名。钱氏所出著名人物实在太多,其中不少钱氏名人更是家喻户晓。我们熟知的钱学森、钱永健、钱三强,均出自江南钱氏。钱学森宗属杭州钱氏;诺贝尔奖获得者钱永健也属杭州钱氏,是钱学森的堂侄;钱三强则属湖州钱氏,其父是新文化运动著名人物钱玄同;而钱伟长属无锡钱氏,与钱钟书同宗,都称国学大师钱穆为叔叔。他们无一不是业内翘楚。据统计,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就有100多位,分布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个行业,多有钱氏子弟作为其中栋梁。
《钱氏家训》的思想起点很高,这份以王族身份立下的家训,将家与天下结合在了一起。在训诫子孙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学识时,背后所隐含的是对整个天下的责任,对于黎民百姓的关爱。说钱氏子弟从小就心怀天下、志存高远是不为过的。
《钱氏家训》不仅要求子孙读书、忠恕、自守,还着眼于整个社会,希望钱氏子弟能够熟读经史,见解深刻,出入有度,泽被乡里。它对子孙的要求,不是成为一个谦谦君子那么简单,而是从一开始,就把他们放在一个需要担负起国家兴亡责任的位置上,起码也要负起乡里安康的责任。为此,他们必须有严格的自我要求与自我约束,接受完整的教育,理解祖上教他们如何联姻、理家,如何为官、从政。同时,《钱氏家训》中所流露出的家族完整观念,历经三十几世而不衰,至今影响着整个钱氏的发展。家族经过一代代的开枝散叶,固然已经谱系复杂,远达海外,然而同根同源的钱氏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的联系。他们有着共同的精神特质,有着共同的高起点、高底线、高要求、高成就。这部家训,如今已融入钱氏后人血脉,成为家族最好的凝聚力。
《钱氏家训》是历代钱氏子弟的启蒙读物,开蒙之初,先学家训,潜移默化,理所当然。不知不觉间,钱氏子弟,已经将家训所训导的当成应有之义,成为一生的行为准则。这也使得他们从一开始就起点不凡,以天下为己任,视高标准为平常;再加上家族内互相良性的影响,相互提携,形成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趋势。家风一旦树立,整个家族就会大批量、大规模地出人才,形成良性循环。
到了今天,《钱氏家训》不再是一家之训,而为整个社会所熟知、借鉴。其中的思想与启迪,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财富。它所蕴含的精神与责任感,也值得所有人深思与借鉴。这部言简意骇、深明大义、立意高远的家训,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郑 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