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清欢 ‖ 天气清朗,四野明净
2017年04月01日 17:00 旗书网 杨清
清明
《淮南子· 天文训》说:“春分后十五日,天空吹起清爽明净的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到清明时节,皆清洁而明净。”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节气,清明早在汉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
到了清明之时,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东汉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候应该开始准备养蚕了。
在当代,相较于节气,清明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个节日,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这与寒食节有关。古代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到了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归宗的仪式,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 多年。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
节气养生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关系,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所以每年清明节,中国很多地方仍旧保留着古人禁火冷食的习俗。
1、饮菊花茶散寒邪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2、饮食清淡注意发物
这时候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的话,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的发生,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像羊肉、狗肉这些食物要适当少吃,饮食还要以清淡为主。宜食粳米、芝麻、淮山。
3、肝郁化火服苦寒药
一定要经医生辨证。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代人工作都很紧张,经常熬夜,导致肝火旺的人很多。工作特别累的人容易形成肝郁化火的体质,很多人单纯靠饮食来调节力量不够,这时就需要服用一些力量大的苦寒药。比如我们中医比较有名的安宫牛黄丸,如果确定属于这种体质,这个时候吃是最好的。
4、减量服用心脑血管药物
现在心脑血管疾病也是好发季节,在冬天的时候血压容易升高,从这个季节开始由于天气变热,血管舒张,血压慢慢就趋于正常了,所以这时所服用的降压药物用量就要做适当的调整,包括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就要看看是不是需要减量。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祭祀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
酱爆螺蛳
原料:螺蛳、姜末、葱花。
炒锅置火上烧热,加油、姜末、葱花炝锅后,加黄豆酱炒香,加螺蛳爆炒,调味,撒上葱花。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
美食还在说话
《食美杭州》|红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