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正能量:说什么?怎么说?》书摘
2018年02月24日 09:43 《网评正能量:说什么?怎么说?》 王德华
宁可用速度,牺牲一点深度。2016 年6 月23 日,印尼总统登射击中国渔船的军舰,向中国发出强烈信号。南海本就吵成一锅粥,如今又多了一个挑事的印尼。我两个小时就撰写了一篇题为《印尼趁火打劫,小心偷鸡不成蚀把米:中国不是纸老虎》的评论,并在头条号“火星方阵”刊发出来,一天内阅读量百万,评论8000 多条。写热点评论的同时,我们还要快。有些人说不能写热点评论,因为同质化评论太多太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就是快写快发,否则同一热点的评论就会淹没在同一话题的评论海洋中,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
当然,追寻热点的同时,经常会遇到新闻反转事件。2016 年春节期间,反转事件此起彼伏,如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东北村庄农妇组团“约炮”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首先要弄清第一新闻源的出处。如果是出自正规媒体,一般反转事件少,即使出现反转事件,媒体要承担责任。如果是自媒体首发的新闻,我们要先问真假,再说是非,后说利害。当然,即使正规媒体,也难免出现假新闻,这种情况屡见不鲜。我们只有就事论事,真相出来后再写一条。
二是网评语言要接地气。网络评论语言,要楚楚动人而不是高不可攀,要扎根于泥土里而不是飘浮在空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元旦献词中说道,“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这里的“蛮拼”和“点赞”就是网络语言,网上好评如潮。
网言网语的对立面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甲乙丙丁,开中药铺”。时评“八股”,面目可憎。
网评文章,要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变成网民耳熟能详的故事,要学会用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话语叩开网民的心扉,把话说到网民心坎里。只有这样,观点才能传得出、传得开、传得远。
一位盲人站在路边,身前放块牌子,写着“自幼失明,沿街乞讨”,过往行人很多,却基本上没人在他面前驻足。一位诗人路过此地,在牌子上加了一句话:“春天来了,可我却看不见。”结果,过路之人纷纷停下脚步,慷慨解囊。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地告诉我们,真正触动人们心底最柔软地方的文字最打动人心。
“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说的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才可以流传广泛,文字必须要充满个人风格才能被人接受。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宣传工作者,决不能为说而说、自说自话。这样的宣传,无论多么卖力气,其最终的传播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宣传方面,西方国家是很有一套的。他们表面上反对搞宣传,实际上搞起来比谁都更来劲、更在行、更不择手段,只是他们千方百计掩盖,做“看不见的宣传”。他们的策略是,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接地气的语言,必须从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前提是,你必须知道网民在想什么。要深入网中,了解网民关切的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北黄安县(现红安县)有一个宣传标语是“老乡,参加红军可以分到土地”。湖北郧西县有一条类似的标语,“没饭吃的穷人,快来赶上红军”。能写出这种接地气标语的人,或者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或者对农民的需求很了解。这种标语,把扩充红军的目标与贫苦农民的个人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胜过假大空宣讲的千言万语。
三是网评要回答网民的关切和疑问。网评文章要有针对性,要找到靶子,找到兴奋点,摸清网民关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有的放矢。为网民释疑解惑,不能对天放空炮。这就要求我们心中有网,心中有网民,不要为写文章而写文章。
各个不同层次的人和不同岗位的人,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首先要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是要解决问题。
写网评同样要有问题意识。网评的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思想工作。写网评的人,首先要深入网络,发现问题,发现各种谣言和各种错误思想,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批驳,正本清源,最终澄清各种谬误,统一人们的思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写网评之前,切忌拿笔就写。不知网民所思所想,就会下笔千言,结果离题万里,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好的网评,一定是从网上来,回应网民的关切,解开网民思想上的疙瘩。不求解决所有的疙瘩,只求一篇文章解决一个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