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书摘
2017年02月28日 17:10 红旗出版社 王小宽 张明林
其次,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不固执武断。《史记》中记载了他不少肯于纳谏,善于选择的事例。一是见郦食其,采纳他攻取陈留之计;一是听张良劝说,封举足轻重的韩信为齐王;一是楚汉划界鸿沟后,听张良、陈平之劝,乘胜追击引兵东向的项羽;一是刘邦称帝后,欲建都洛阳,后听齐人刘敬建议,入都关中长安。这些正确举措,使得刘邦一步步走向胜利。
关于刘邦听取郦食其意见一事,毛泽东曾在1962年1月30日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有过叙述,讲得生动活泼。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的意见。此事见《史记》中《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由此发出慨叹:“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
第三,刘邦知人善任,采人所长。建立汉朝后,有一次刘邦曾与自己的大臣讨论自己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各位大臣都作了分析,他均不赞成,最后拿出自己的见解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余,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众大臣听罢,心悦诚服。
刘邦即帝位后,昔日的功臣淮阴侯韩信,淮南王英布等异姓王发生叛乱,他亲往征讨后,回归故里沛县时,与故乡父老子弟饮酒时作了一首《大风歌》,诗云:“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唱出了这位开国皇帝的真实心态,既流露出英雄际会风云的豪迈之情,又流露出失去患难与共的良将,无所倚傍的空虚感。毛泽东称赞“这首诗写得很好,很有气魄”。他认为,刘邦没有读过几天书,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很不容易。
有感于刘邦等人的经历和业绩,毛泽东曾得出一个结论: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帝王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毛泽东晚年谈史,越来越强调这个观点。1964年3月24日,他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同年5月12日的次谈话中,毛泽东又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太祖(朱元璋)、明成祖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泽东列举的这些事例,说明统帅之才并非是读书人才行。有些读书不多,乃至不读书的“老粗”往往能成大业。但是,绝不可以偏概全,由此得出知识分子无用的结论。历史上的老粗能成大事,很大一个因素是在于他们善于利用读书人的才智,刘邦如此,刘备如此,李世民如此,朱元璋更是如此。而且老粗们在成大业的过程中,都自觉不自觉地多多少少走向“儒化”。
毛泽东常拿刘邦、项羽的事例来教育干部。有一次会上讲民主集中制的问题时,他说:“党委的领导,是集体领导,不是第一书记个人专断。”如果不能做到民主,就是一人称霸。这样的第一书记,应当叫做霸王,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班长”。他尖锐地指出:“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笑声) 我为什么要讲得这样厉害呢?是想讲得挖苦一点,对一些同志戳得痛一点,让这些同志好好地想一想,最好有两天睡不着觉。他们如果睡得着觉,我就不高兴,因为他们还没有被戳痛。”《霸王别姬》这出戏,取材于项羽兵败垓下,夜起饮酒帐中,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有骏马名骓,有美人名虞。“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最后在乌江边以拔剑自刎而告终。
毛泽东批评项羽不爱听别人意见,导致失败的可悲下场,肯定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赞赏刘邦“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对策对头”,“用人得当”,这些对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启迪,可从中获得宝贵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