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书摘
2017年02月28日 17:10 红旗出版社 王小宽 张明林
评价秦始皇,要一分为二
【品读原文】毛泽东接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有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摘自甄不贾:《毛泽东读书笔记》(《希望》1992年新总第1期)。
【品读原文】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评论,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的方面,志得意满,耽于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
———摘自杨建业:《在毛泽东身边读书》。
———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光明日报》1978年12月29日)。
【品读原文】范文澜同志最近写的一篇文章《历史研究必须厚今薄古》,我看了很高兴。这篇文章引用了很多事实证明厚今薄古是史学的传统。敢于站起来说话了,这才像个样子。文章引用了司马迁、司马光……可惜没有引秦始皇,秦始皇主张“以古非今者族”,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当然,我也不赞成秦始皇。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见王子今:《毛泽东与中国史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16耀317页)。
【品读精华解析】当海内一统,人们从七国常年的战乱中苟且逃出生的时候,他们衷心感谢秦始皇;当徭役无虚日,苛捐杂税如牛毛,人们随时可能沦为刑徒,书籍毁于烟火,儒生被活埋的时候,人们对这个残暴的皇帝又恨之入骨。赞誉者欣赏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毁弃者大骂他的残暴,几千年来,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遭到多少毁弃,受到多少赞誉。毛泽东对秦始皇的态度是:不要大骂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毛泽东给予充分肯定。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追求享乐,其生活奢靡无度。他不惜民力,修造旷世无比的阿房宫。为了能够长生不老,他四处巡游,求取神仙和长生不老之药。为了追求来世的幸福,他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造骊墓。为了满足其生活需要,他对百姓横征暴敛。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这些方面也有过一分为二的批判。“批林批孔”运动中,有人大捧秦始皇,不准人们对秦始皇作历史的分析。1975年夏,毛泽东和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芦荻谈到了秦始皇(见前第二段引文)。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肯定,是以肯定法家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为出发点的。解放以后,毛泽东对法家思想多为肯定,尤其是法家思想中的厚今薄古思想,更是得到毛泽东的称赞。法家的实践者秦始皇,被毛泽东称为厚今薄古的专家。
毛泽东把对秦始皇的肯定性评价,始终和对儒家的批判联系在一起,“文化大革命”中,“批林批孔”运动的另一方面便是对秦始皇的肯定。林立果在搞《五七一工程纪要》时,说毛泽东是当代的秦始皇。毛泽东接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
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评价,着眼于法家的观点,因此也出现一些偏颇,其
中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秦始皇暴政的评价,偏颇之处最为明显。对此,我们应当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
陈胜、吴广掀开了农民战争的序幕
【品读原文】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完全是正义的。这次战争掀开了我国封建社会中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的序幕,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
———摘自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见《光明日报》1978年7月7日)。
【品读原文】一误二误
———摘自毛泽东读《史记·陈涉世家》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籍批语集》第12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品读精华解析】对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首先肯定了这场起义的正义性,一反历代正统史书将农民起义贬为贼、盗的评价;第二,陈胜、吴广起义拉开了这一正义行动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战争,这种首创性值得赞赏;第三,在历史上有很大意义,这场起义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毛泽东在阅读《陈涉世家》时,另外批注有:“一误二误”。
据介绍,在一本清武英殿版的《史记》中,毛泽东对《陈涉世家》这篇传记,用红黑两种颜色的笔迹做过不少圈画,并写下批注。毛泽东主要是从总结农民起义的失败教训这个角度来阅读这篇传记的。
《陈涉世家》记载,陈胜还是雇农时,曾对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及至陈胜起义胜利立国称王后,那些旧伙伴来找他,陈胜未忘前言,接待旧相识,使之出入宫廷。这些人常常毫无顾忌地谈论陈胜当农民时的贫困往事,“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专妄言,转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毛泽东在这段文字的书页天头上,用红铅笔批注:“一误”。
传记又载:陈胜自立为王以后,任朱房、胡武为人事和监察官员。这两个人大权在握后,胡作非为,对许多不顺从他们的将士随意治罪。陈胜对这类专横跋扈、残害忠良的酷吏,不仅不撤职查办,反而加官晋级。许多将士见此都不愿意追随陈胜了。司马迁痛惜地指出:“此其所以败也。”毛泽东在这段天头上又批注:“二误”。
这很少的几个字,内涵却相当丰富。它简明扼要地总结了秦末农民起义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即陈胜犯了功成忘本,脱离了本阶级的群众和重用奸人、偏听偏信的错误。保持本色,不脱离本阶级的群众;任用贤能,打击邪恶,这两条来自两千年前农民起义的教训,牢牢地记在了毛泽东的心中。毛泽东指出这“二误”的经验教训,于古于今,都有极为深刻的意义,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此无不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