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二十四史》书摘
2017年02月28日 17:10 红旗出版社 王小宽 张明林
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就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和送些衣服,一共又花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北京饭店”的“经理”就向他告辞回国,并问他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并说过两年一定要出兵攻打赵国。“经理”见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他,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安居下来,不想上进,做不了大事。
苏秦知道张仪是个人才,能做大事,如果在赵国依靠苏秦,他也只是当个“科长”什么的就算到顶了。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花销,都是苏秦主使的。张仪一听,这才恍然大悟。“经理”又说: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十五年内不要出兵攻打赵国。张仪听后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就决不出兵打赵国。
这是一个故事。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得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
———摘自毛泽东1960年12月25日同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谈话(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见《党的文献》1993年第4期)。
【品读精华解析】苏秦羞张仪事件,本是《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的一个战国时代的传说故事,毛泽东从这个故事中阐发了对待批评的态度问题,他还告诉人们:人没有压力就不会进步。
1963年12月25日,毛泽东67岁生日的时候,他和部分亲属以及工作人员在一起进餐,参加的人有十几个。吃饭的时候,毛泽东说:“像今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一样,大家团结得很好,这就好。你们整风,检查一下,批评一下,大家还是团结在一块。这就叫做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为了说明这个深刻的道理,毛泽东给大家生动地叙述了《史记·张仪列传》所记载的苏秦羞张仪事件。
讲完后,毛泽东对大家说:“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在毛泽东的思想里,批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批评是使人走向完美境界的重要途径。即使是恶意的批评,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好意,耐心地听下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就是敌人的诽谤,有时也能帮助我们找出自身缺点。通过批评,倾听不同意见,最后达到团结。
早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曾经作过《改造我们的作风》的文章,文中便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作风,此作风后来成为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它对保障我党的团结与纯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在与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中讲述苏秦羞张仪事件,除了给他们说明对待批评的态度外,更重要的给他们讲述人没有压力就不会进步的道理,鼓励他们自强自立。在这个故事中,毛泽东详细讲述了张仪在发迹以前所受到的压力,一是在楚国被怀疑偷了和氏璧而遭受毒打,二是厚着脸皮投奔才能本在自己之下的同学苏秦却受到了极大的羞辱,这才使张仪发愤上进,最后成为名震诸侯的连横领袖。
毛泽东用张仪成才的过程启发亲属与身边工作人员,人在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所成就。毛泽东所得出这个结论,其中包含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还举了自己在中央苏区受打击的事情为例,来说明压力使人进步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