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巨人——孙中山生平故事》书摘
2016年12月28日 16:11 红旗出版社 李朋 高德宝
1892年秋,孙中山以优异成绩毕业。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向他颁发的医学士证书执照内称:“照得孙逸仙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在毕业典礼上,香港总督罗便臣还奖给他三本医学著作。然而,这名合格的医生却并不满足于自己的良好职业。与“救人之业”相较,他更热衷于医国的崇高使命。他确信“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其他慈善事业亦然。若夫最大权力者,无如政治。政治之势力,可为大善,亦能为大恶。吾国人民之艰苦,皆不良之政治为之。若欲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这种真知灼见抓住了改造社会的关键,他决心投身于政治斗争。在离港赴澳开业时,他曾在船上对陈少白讲到“将来有机会的时候, 预备怎样造反”。孙中山到澳门行医,是由于当地的一些绅商的邀请。他们或是孙眉、杨鹤龄的戚友,或是接受过他的效果颇佳的治疗的患者。作为澳门第一位华人西医,他在当地著名的镜湖医院悬壶:开诊是义务性质的,取得的补偿是院方借贷给他开设中西药局。他的医德和医术为人称道,外科更是闻名遐迩,康德黎博士间或从香港赶来,帮助他过去的学生实施较大的手术。他的医务颇为顺利, “就诊者户限为穿。” 而他更积极开展社会活动。据说曾在澳门和翠亨村试验过炸药———至今,他自行设计的故居附近石牌坊的横额上还留有一条裂痕。但是,他并未在澳门久留。因为那里缺乏政治活动的良好条件,他深感难于寻求志同道合者。加之还受到葡萄牙同行的排斥,先是禁止他为葡人诊治,又迫使药店对他的处方“不得为之配合”,致令医业“猝遭顿挫”。因此,他决定到广州去。
孙中山试验炸药时震裂的牌坊
翌年春天,孙中山在省城西关著名的医药街道冼基设立东西药局,并于城内双门底圣教书楼开办医务分所,不久又在香山县城创置药局的分店。一则当时的药局广告大体勾勒了他的医务的轮廓:“每日十点钟到十二点钟在药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午后出外诊症。先生素以济人利物为心,若有意外与夫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害,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至,设法施救。”他很快获得了人们的赞誉, “病家趋之若鹜”。繁忙的医务妨碍了社会活动,他被迫提高诊金。求医者依然众多,他的月收入可达千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