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巨人——孙中山生平故事》书摘
2016年12月28日 16:11 红旗出版社 李朋 高德宝
当他在书院修毕中学课程后,这名双十年华的毕业生面临着工作的抉择。捐官、投考神学院等路途铺在他的脚下;学习军事和法律则是他的志向;祖国十分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特别是中法战争中暴露出救护工作的严重缺陷,引起了他的关注。他终于选择了医学: “以医亦救人之术也。” 经由为他施洗的美国教士喜嘉里的介绍,他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的南华医学堂。在校期间不过年余,留给周围人们以深刻的印象是他对教学中“不合理制度”的改革主张。他要求男生参加产科实习,并使校方采纳了这个破除封建观念的建议。他结识了同学郑士良和广州算学馆的学生尤列,经常议论“维新兴国”的有关问题。郑士良与会党保有密切关系,孙中山正是通过这位同窗的中介接触了中国的秘密会社。
香港西医书院
孙中山于1887年转入香港伦敦传道会和香港议政局议员、维新人士何启创办的西医书院,因为该校“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这所书院采用英国医科大学学制,颇为注重实习,他在5个学年中研习了物理学、化学、植物学、解剖学和药物学等学科,获得优秀成绩。全部课程12门中有10门被评为“H”(80分以上的荣誉成绩),仅有两门为“P” (合格)。从二年级起,连续4年名列第一。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医学专业知识。达尔文的进化论令他心折,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史使他振奋。他还“研究国际法、军事学、海军建设、各种财政学、国政、各种派别的政治学”,并把“通晓舆图”作为“实学要旨”,时常审视悬于壁上的中国地图,慨叹“如此江山,付之非人”。他很喜欢半夜起床阅读国学典籍,探究“历朝制度之沿革”和“古今治乱之道”。勤奋的医科学生孙中山在港英政府统治下的香港高等院校中大体完成了“欧洲式的教育”,这种学习的机遇在同代人中是罕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