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传》
2016年12月26日 15:26 红旗出版社 郭德宏
他觉得自己好比布满荆棘土地上生命短暂的蜉蝣虫,虽当青年之时,头发却要斑白了;遗憾自己没有像蒋卫平那样下决心去军事学校,以便将来挥剑跃马,疆场杀敌,反而同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那样放舟五湖,远离政事。
他又把自己比作战国时期志不得申,流落燕国与屠狗者为伍时心怀感伤的义士荆轲,为了探讨救国之道,曾多次寻找巧退秦师的爱国商人弦高那样的志同道合者,却不能得;如今事无一成,人似半老,如在梦中,昏昏沉沉地度日。
他感慨韶华似水,面对湖光山色只觉不尽忧愁。虽然听说北国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边患,却也只能像做了郑、晋两国囚徒的楚臣钟仪一样,仅仅以不摘掉楚国的帽子来尽爱国之心。想到国家多年来屡屡受辱,仇恨累积,几千年雄踞东方的祖国如今几乎成为荒原土丘;望着海面天空慢慢飘去的云朵,感到一丝悲凉的西风吹过,小楼里面孤独的他不禁潸然泪下。
悲凉的诗篇诉说了李大钊深深的忧国之情和壮志未酬的遗憾。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筑声剑影楼”。
所谓“筑声”,取意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的乐声。高曾在荆轲流落燕市时为其击筑排遣烦恼,在其行刺秦王出发时为其击筑壮行,后又用筑声吸引秦王,用筑击杀秦王,以至被杀,成为同荆轲齐名的义士。“剑影” 之剑即宝剑之剑,亦可喻荆轲刺秦王的“匕首”———短剑之剑。
“筑声剑影”隐意可有数层:
其一,自己未能从军征战杀敌报国,只是在书斋里似闻筑声,似见剑影,以荆轲、高渐离志不得申时的境地自比;其二,以荆轲和高渐离诸义士为理想的人格榜样,每向往之;其三,以学文为习武,把精研法理比作击筑舞剑,为将来报国杀敌而学习本领。
李大钊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在这座“筑声剑影楼” 内整整奋斗了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