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临危受命 3:长篇小说《绝命后卫师》
2018年08月23日 15:42 《绝命后卫师》 钱林森
第三章 临危受命
3
正如军团参谋长所说,红34 师一个师的建制实际兵力不足两个团,战役形势又越来越严峻,万一发生重大情况,这支后卫师要承担的必将是举足轻重的任务,兵力不足难道唱空城计吗?眼看着危机一天天逼近,上级给红34 师下达的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通过突击扩红,全师补员到6000 人左右。陈树湘和政委程翠林来到苏维埃县委会和地方干部们研究突击扩红的事。
参加会议的人员除陈、程两位师领导和苏维埃县委会的几个农协会员外,还有一位戴着一副断腿眼镜、穿着长衫、文质彬彬的县委委员俞选文。俞选文原本是个教师,但自从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失利以来,学校就基本上处于停课状态,这位俞老师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扩红工作上了,最近几天挨家挨户地访查动员,让人能透过他厚厚的镜片看到熬红的双眼。此时,他瞪着那双充血的眼睛正聚精会神地倾听主持今天会议的女县委书记李坚贞的讲话。
李坚贞说:“我们对当下形势也看得清楚,所以知道这次扩红的意义更加重要。但经过这几年的一次次扩红,今年的确和当年情况不同了。第一,符合条件的青壮年基本上都在前几年的一次次扩红中入了红了,客观上适龄男子越来越少。第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阴云也笼罩在乡亲们的头上,也多少影响到群众投红的积极性,所以……”李坚贞下面的话没有说出来,其实与会者心里都明白,无非就是对这次上级下达突击扩红800 人的任务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与会者更清楚的是,党和红军现在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只有依靠全体党员干部和红军指战员的坚定信念,才能度过时艰。那双充血的眼睛里似乎有一种要突破厚厚的镜片喷薄欲出的东西,那是坚定的信念,这种坚定通过几句话就传递出来了。俞选文说:“我相信苏区人民就算再勒紧裤带,也会尽全力的,因为正是我们党和红军来了,劳苦大众才挺直了腰杆,大家不会让胜利的果实得而复失的,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群众基础。”
陈树湘听了俞选文这几句话,想起一件事。那是在两天前,他路过一个叫赖老石头的家门口时,看见两个农协会员在门口钉着“红军家属”的牌子。陈树湘在闽西战斗、生活了将近五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长汀这一带活动,对长汀县的家家户户老老少少没有不认识的,对这个赖老石头也是熟知的。他知道这个赖老石头名字起得很硬实,为人却很是圆滑,占便宜的事少不了他,吃亏的事他总是避得远远的,他还是这个镇上很少几户门口没有挂上“红军家属”牌子的一家之主。但陈树湘知道他家里只有父子二人,儿子还不满17岁不到参军年龄,可怎么也挂红军家属光荣牌了?陈树湘正寻思着的时候,从里面走出一位腼腆得像个小女孩似的少年。少年一跨出门槛,迎头看见门口站着的陈树湘,掉头就要躲回屋里。那位农协会员连连把他叫住,说娇娇你跑什么呀,这是陈师长,你参军后就编在陈师长的队伍里呢。那个像女孩似的少年才又低着头走了出来,红着脸声音低低地说了声:“师长好!”
“为什么见了我就跑呀?” 陈树湘问。
“我……我以前没怎么见过你。”少年的声音比蚊子叫高不了多少。
“你连生人都怕见还报名参军,是你爹逼你的吧?”
赖老石头突然哭丧着脸一头撞了出来:“我是被他逼的!”
陈树湘一看这个倒八字眉毛的赖老石头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就说:“不会吧?小伙子挺内秀的,怎么会把你爹气成这样啊?”
“还内秀,”父亲说,“就怕他命太硬,请算命先生给起了个娇娇的名字,从小把他当女儿养,没想到这小子表面见陌生人都怕,骨子里却倔得像头牛!”
陈树湘一听,就对这个名字叫娇娇的少年说:“娇娇,你爹不同意,你也不到参军年龄,为什么非要参军呀?”
赖娇娇低着头声音很低地嘟哝了一句:“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陈树湘一听,说:“嗬!这可是咱党中央领导张闻天同志的名言,你是从哪儿听的呀?”
赖娇娇说:“这是咱们俞老师上课时说的。”
赖老石头喉咙顿时就更大了:“你看看,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反正我是不懂,可这小子就像是着了魔,非得要为了理什么想什么的投红参军不可了。按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不满17 岁的独子是可以不参军的呀。可他……”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儿子把脸一拉生气地扭头就走,话说到一半的赖老石头一脸无奈,“你看看。唉!”
俞选文刚才的一番话让陈树湘想起两天前的这个小插曲,就问了句:“俞老师,有个叫赖娇娇的是你学生吧?”
“是的。”俞选文说,“这孩子的表面和内心可不是一回事。”
“我亲眼见识过了。他爹可是出了名的赖老石头,也拧不过这个当女儿养的儿子。可他还不满17 岁,就已经报名参军了。”
俞选文对赖娇娇报名投红的事并不知道,听师长这么一说,也并不感到意外,“这孩子常常会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事。”说到这儿他突然想起什么,“哎,我有个想法,兴许有利于这次扩红动员。”
“俞老师就是点子多。你快说说。” 李坚贞有点迫不及待了。
“咱能不能把赖娇娇积极投红的事广泛宣传一下,这可能是咱进行扩红动员最好的典型。”
俞选文的提议被与会者一致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