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正能量:说什么?怎么说?》书摘
2018年02月24日 09:43 《网评正能量:说什么?怎么说?》 王德华
六、网络语言如何写得活生生
海军指挥学院史滇生教授曾说,党史、军史课最怕的是“干巴巴”,最需要的是“活生生”。这一说法对党史、军史课适用,对网络评论同样适用。网络评论不能用“干巴巴”的话表达正能量,而要用“活生生”的语言表达观点。
我这个人并没有多少幽默感,是一个古板的人。但是如何把自己的文字写得幽默,还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什么都评,而且网民喜欢看,为什么?网络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可能。一是大量的新闻跟帖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二是百度本身就是一个百科全书。离开了这两样,我是走不进评论圈的。
有人说我的评论“涉猎很广,而且很专业”,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包罗万象,什么都评,什么是热点评什么。比如,我喜欢足球,看到中国足球就伤心,但我评起中国足球来头头是道。这是为什么?我不懂,网民懂。很多有专业知识的网民潜水匿名发言,评论有时比新闻更精彩,“我是来看评论的”。
要注意从网民评论中收集信息,化腐朽为神奇。新闻跟帖就是新闻评论,不少新闻跟帖是“神评”,闪烁着网民智慧的光芒,只不过这种评论很散很零乱,五花八门。我感叹于“高手在民间”,感叹于新闻跟帖是一座“金矿”,注意从这些大杂烩中收集这些“神评”,再分析归纳整理,上升到理性高度。正是由于从网中来,再回到网上去,化腐朽为神奇,所以我的网评文章很受网民欢迎,在环球网点击排名经常第一。
长期看帖跟帖,让我不知不觉也会写网言网语了。原来做新闻记者时,我从来不用形容词,现在用起来“楚楚动人”,为什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要注意分析加工提炼。我有时想,网络评论的写作过程,不仅是剪刀加糨糊的过程,更是一种分析加工的过程。如果说,你对一个选题没有吃透就动笔,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读起来生硬,语言不连贯,逻辑不通顺,如同老和尚的百衲衣,到处看得到补丁。
只有把选题吃透了,才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才能运用到文章里不显山不露水,与文章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你自己的佳作的一部分。网民的评论确实有不少真知灼见,让人耳目一新。但是网民的跟帖大多鱼目混珠,杂乱无章,这就要你运用你的大脑,从浩瀚的跟帖海洋中去发现,变废为宝。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加工的过程。
网民形形色色,跟帖千奇百怪。当一个新闻事件曝光后,说咸的有,说淡的有,说甜的有,说苦的也有。比如,《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形象,在民间流传的是梁山泊英雄好汉,杀富济贫、快意恩仇。但按照法制社会的标准衡量,他们多数并不是好汉而是赖汉,是杀人越货、杀人如麻的强盗。比如李逵,在三打祝家庄时杀了扈三娘的一家老老小小几十口,杀了冒充自己的李鬼还割了他的肉烤着下酒。武松按当时的标准衡量,是天下第一好汉,武松打虎千古流传。
但按现在的标准看,他也并非完人。只要是兄弟,连做人肉馒头的母夜叉也放她一马;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武松也并非没有责任。在快活林暴打蒋门神,武松帮助的施恩与蒋门神实际上是黑吃黑,连妓女都要给他送份子钱。
所以心中要有一把正确的尺子。尺子如果忽长忽短,就会在淘沙子时把金子也淘走了。这把尺子是什么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去明辨是非。这种本领需要长期养成。心中没有正确的尺子,就会被洗脑。
七、如何制作标题
标题很重要,不容置疑。标题是网评的眼睛,既可以柔情似水,也可以横眉冷对,还可以娓娓道来。标题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一定要在制作标题上下苦功夫,既要学画龙,更要学点睛。
一是我们要坚决反对标题党。反对标题党,是因为标题与文章内容脱节,读者就会有一种被骗的感觉。商业网站没有发稿权,但常常在传统媒体的稿件里抠出一句话做文章,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