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正能量:说什么?怎么说?》书摘
2018年02月24日 09:43 《网评正能量:说什么?怎么说?》 王德华
学习无处不在,运用无时不在,关键是要做有心人。特别是时政类的评论,如果仅仅是运用一些专业语术,未免太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网络时代流行快餐文化,没有人愿意去细吞慢咽,更没有人愿意听你说教。
要做学习的用心人。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火车上、飞机上、路上、睡觉前,我或者看书,或者上网,或者有选择性地听文学名著或“百家讲坛”等讲座节目。
四、论据要准确
一篇网评,没有观点只有例子,文章是散的,只有观点没有例子,文章是空的,例子不能说明观点就是胡说八道。
如果说,一篇网评文章是一座大厦,那么论据就是大厦的基石。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015 年6 月9 日,我在国际在线网刊发了一条评论《“东方之星”:不能到达的终点》。我评论时,准备选三个切入点,第一个是火车票,第二个是抓痕,第三个是3 岁的儿童。原文我写了这样一段话:“最让人震撼的,是墙上无数的手印,那全部是手抓的痕迹。可以想象遇难者在面临灾难的最后时刻,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无助和恐惧,
他们是多么渴望活着。不敢想象他们挣扎的画面,让人有种快要窒息的感觉,令人心都碎了,有种语言难以表达的悲痛。”
国际在线编辑看后称,“有媒体报道,抓痕应该是救援者留下的”,“这个地方改动一下,遵循事实性报道,避免争议”。尽管上述文字自认为写得很煽情,但我还是删了。因为如果事实不准,论点站不住脚,评论就有硬伤。
五、要弘扬真善美
网络评论要扩大传播率,使评论的观点入心入脑,一定要紧紧抓住网民的心理,让网民愿意看,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观点。古话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表达人性美,弘扬真善美。真、善、美三者统一,这才可能成为人性之美。
真善美的核心是什么?是真。不真,就无从谈善和美。抗战老兵为什么最反感的就是抗日神剧?夸张得没有底线,太假,什么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一枪一个爆头⋯⋯战争年代条件那么艰苦,部队纪律那么严明,结婚都得组织审查批准,怎么可能像剧中那么随便泡妞还争风吃醋?这不仅是对抗战老兵的亵渎,而且是对抗日战争的亵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他们肯定会反感。博眼球、博收视,却违背了历史事实。
在网络评论中,无论是评论文章,还是微博跟帖中的评论,如果违背了人性美,必然会遭到网民的谴责。
网络评论要挖掘人性当中最美的成分。2015 年6 月10 日凌晨,在河北沧州肃宁县特大枪击案中牺牲的公安局政委薛永清的妻子,在宾馆跳楼身亡。
在该新闻跟帖时,一些网民称,“我看到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生死相随,不离不弃”“在这个出轨离婚如同儿戏的时代,这份夫妻感情真是杠杠的”。
我由此受到启发,决定从挖掘最古老的爱情之歌入手,写下《愿他们在天堂还是好夫妻》。里面的主要观点是,“不懂怎么表现温柔的我们,还以为殉情只是古老的传言”,“我们无数次憧憬过这样的爱情,也曾无数次呢喃着爱的誓言。你如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然而面临生死时,又有几人还记得曾经的誓言?”“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让人们又相信爱情的力量。愿你们在天堂还是好夫妻。”
此稿第二天一早被中青网头拨刊发,100 多家网站转发,人民网和中青网等30 多家官微转评,朋友圈微信群里大量转发,二次扩散的效果极佳。
爱情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质。这篇评论,说的是对警嫂跳楼表示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吐槽,既弘扬了正能量,又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共鸣,体现了网评文章的人性关怀。
有一句话叫“得新媒体者得天下”,但实际上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晓之以理远不如动之以情。
仅讲事实是不够的。受众在判断和认知时,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理性逻辑,而更多把非逻辑非理性的信息作为关系判断的依据。新媒体更涉及人们对事实的情感和情绪,以及事实与情绪、情感之间的关联。上述因素裹挟在一起,共同产生比传统媒体的宏大叙事大得多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