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 拾贰
2018年01月17日 15:41 《那山那水》 何建明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两个余村村民:一个是村主任俞小平,一个是残疾人周洪法。
前者能说会道,像个宣传员,其实在当村主任之前,俞小平就在村里负责接待、宣传和讲解的工作,他“嘴巴好”,是村里的“秀才”,在村委会领导下,和大家一起把村史展览室搞得有声有色。接下来,他还要和大家一起,筹划、建设余村更加美好的未来。可不曾想到,像他这样一位原本在外面生意做得“呱呱叫”的人,甘愿为了余村的美丽和村民的富裕丢掉了自己的金饭碗。正是这样的人的美丽,使余村越变越美丽。
俞小平在余村有些特殊,不是因为他当了村主任。在余村,当过村长(村主任)和村支书的人能排长长的一个队伍。俞小平的特殊是因为在余村长长的干部队伍里,最德高望重的是老支书俞万兴,而俞小平是俞万兴的孙子,也算是村里的“红三代”—俞万兴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是党员,这一直是作为余村“精神柱子”的俞万兴生前的一个遗憾。2002年年初,镇里和村里的干部来看望俞万兴老支书,征求和询问老人家有没有什么要求与想法时,老人家摇摇头,只说道:现在余村关掉污染的矿和窑,还山青、还水绿是对的,希望一直这样坚持下去。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带领大伙开山挖矿,本意是想让村民们富裕起来,但走的发展路子并不对头……老人家的目光里留下许多遗憾。也就是在那一天,坐在一旁陪爷爷的俞小平一眼被领导看中,并问他是不是党员,俞小平摇摇头。人家有些奇怪:你爷爷是老党员,你应该要求上进啊!“当时我心里立马回应了一句:为什么一定要上进?我在外面生意做得好好的,用不着上进。这话虽没有说出口,但却是我的真心话……”
俞小平回忆当时的情景,自嘲道:“那个时候我的觉悟一般,有点客观原因是我高中毕业后,先在水泥厂当会计,收入不错;后来被派出去学财务,回来后在镇上的锁厂工作,收入和岗位都算稳定。1999年企业转制,我就自己出去做生意,多数时间在上海、宁波做事,都很顺当,至少比在村里要强得多。就是那次爷爷去世前有领导来访后问到我是不是党员,希望我进步时,爷爷听后板着脸对我说了一句:你是该要求上进!爷爷的话我不敢不听,而且这是他临终前对我说的,我觉得不能违背他老人家的意愿。但我心里就是不想当村干部,所以等看望他的领导走后,我就跟爷爷接上这话题。爷爷朝我微微一笑,声音很低地说,我当了一辈子村干部,荣誉得了不少,被人骂的时候也不少,为什么挨骂?就是因为自己的工作中还有毛病,百姓还有要求需要你继续做好。干部不被骂的时候,心里可能挺舒服,但未必一定是好事。因为敢骂你的时候,证明他们不畏惧你。我当了近30年村支书,相信一件事:当干部的,就要心里想着为老百姓做点好事,做了好事,人家就会认你是好人、好干部。小平,你应该入党,应该争取为村里做点好事,应该争取做个好人……”
“就是怀着爷爷期望我做个‘好人’的心愿,后来我很快向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俞小平说。
2004年,俞小平被村里列为入党发展对象。2007年7月1日,是俞小平入党转正的日子。俞小平说,这一天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是他的“政治生日”。
“在农村,要被人夸奖或伸出拇指称你是好人,就是最高的荣誉!”俞小平说,“现在当了村主任,最担心的是百姓还能不能把自己当好人看,以后不当干部后还有没有人能夸一声自己是好人,这对我和所有的余村干部来说,是件比一百个考核指标还重要的考核标准!”
是的,我知道“好人”二字在我们江南一带的分量。它是社会与公众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和爱戴,能被人拥戴为“好人”,就是一种崇高的荣誉。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建设中,如果没有“好人”的存在、如果没有千千万万个“好人”的存在,再美的乡村也不会美丽,再好的绿水青山也不会变成金山银山。
好人即美丽的人。这个美丽的人,是指一个心灵或心空如绿水青山一般美丽的人。这样的人,品德和品质、灵魂与行为,都会让人敬重。
“余村能有今天这样的美丽,首先就是有一届又一届的村干部无私的奉献。在余村当干部,你不要先去想自己如何发财,你的心思得时时刻刻放在如何让余村更加美丽、百姓过更好的日子上。”
俞小平的话,又一次让我想起了采访鲍新民老书记时的情形:在今天的余村,鲍新民家既没有办农家乐,也没有做其他生意,他和老伴仅靠一点退休工资和几亩土地流转所得的一些分红,生活尚可,但绝对不是富裕户。“干部什么时候都不能去跟村民抢金山银山,只有干部不去抢金山银山,我们的村才能一直有金山银山,而当群众都有了金山银山,最后干部才可能拥有金山银山……”老支书鲍新民的话,一直印在我脑海中。
“他是个好人。”村民们都这样说鲍新民。
“他也是个好人。”余村还有一个人很特别,别人也都这样称赞他,并且在评价他时还会加一句:“他是个真不容易的好人!”
他叫周洪法,三岁时患了小儿麻痹症。1962年出生的他,不到一米四的个头,走路一瘸一拐的,如果不是在余村,像他这样的人,或许根本不会出现在别人的视野里。但在余村,周洪法是个几乎每天都看得见的人,因为他很忙:每天来自各地的游客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么多客人出现在余村时,周洪法要做的事情,一是为村里留些资料,在需要的地方照相;二是为那些喜欢余村某一风景的游客照相留影。“为村里干活,是有一些补贴的;为游客照相是纯义务的。”周洪法对我说。
“真不收钱?”
“不收。”
“你用什么支付相片和邮寄的成本呀?”
“现在大家都有手机了,照相一般都可以自己解决。我只是遇到个别情况时,帮助客人解决个遗憾而已。”
“那一个月至少也有十个八个?”
“有,有时会有几十个……”
“那邮寄也得不少钱呀!”
“前些年是这样。现在可以通过邮箱或微信传发了,不用多少费用的。”
这是我和周洪法的对话—关于他义务为客人照相的事。我问得这么细是因为我知道,对周洪法这样一个残疾人来说,每一分钱对他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习惯了。十几年来一直这样,我不感到负担,反而挺开心的。”周洪法每天开着一辆残疾人专用的小车子,穿梭在村庄的大小巷子和道路上。通常,在许多热闹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在那些别人不太注意的地方也有他的身影。热闹的地方,他会远远地站在一旁,如果遇上人群中突然有人遗憾地喊着“哎呀”之类的话时,周洪法就会悄不出声地出现在他身边,轻轻地问一声: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想照个相的、丢了东西的……什么都有。我就帮客人解决个小困难。我熟悉情况呗!”周洪法说得很轻松、很愉快。
“其实他是很不容易的。有人以为他会纠缠要钱,有人以为他是想借小事图讹诈之谋……”有人对我说。
周洪法听后淡淡一笑,说:“那毕竟是少数。多数客人非常好。你为他做点好事,他不仅感谢你,而且会永远惦记着你,我现在的朋友遍布五湖四海了……他们都对余村印象很好,帮着一起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把手机亮在面前,让我看他的微信朋友圈。
真是一个身残心美的余村人!看着驾驶小车渐渐消失在余村那绿荫成行、鲜花盛开的主干道尽头的周洪法,我在想:余村的青山竹林翠绿挺拔,人见人爱;余村的居舍白墙黛瓦,风情万种;余村的溪流清清潾潾,更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村头村尾,每天欢笑着迎送四方宾客……但假如余村少了周洪法这样的人,是不是会让人感觉美中有些不足?现在,周洪法的存在,让余村的绿水青山中多了一份鲜艳的点缀,于是余村显得更加美丽,美丽中有了更多的丰富内涵。周洪法做的好事并非只有这些。当年,村里整治小巷时,有些村民想不通,横竖不配合,周洪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每每自己先做在别人前面,然后再去跟邻居做思想工作。比一比周洪法的无私,谁还有什么不舍得、去计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