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书摘
2017年04月28日 10:22 红旗出版社 张明林 于立文
7.百家争鸣的精神现在仍需要
【原文】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摘自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见林蕴辉等著:《凯歌行进的时期》,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657页。
【品读解析】毛泽东对学术自由十分看重。他在早年的《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中说:“自由讨论学术,很合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人类最可宝贵,最堪自乐的一点,即在于此。学术的研究,最忌演绎式的独断态度。中国什么‘师严而后道尊’,‘师说’,‘道说’,‘宗派’,都是害了‘独断态度’的大病,都是思想界的强权,不可不竭力打破。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显然,毛泽东很早就已经发现,没有学术自由、思想自由,就没有学术进步和思想进步,并终将导致民族文化的萎败倾向和国民心理的奴化痼习。
因此,毛泽东十分赞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自由局面,并将之加以改作,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用以指导中国的文化事业。1956年毛泽东曾号召实行“双百”方针,鼓励群众向党提意见。一时群情激昂,百花齐放。但当群众真的讲话了,这其中不乏过激的言论时,毛泽东又改变了方针,这其中的历史教训是令人深思的。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文化事业就能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一方针,文化事业必遭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