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书摘
2017年04月28日 10:22 红旗出版社 张明林 于立文
6.屈原也会以文杀人
【原文】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摘自毛泽东1961年《屈原》(七绝),见陈晋:《毛泽东之魂》,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9月版,第385页。
【原文】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
———摘自毛泽东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见《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原文】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
———摘自毛泽东1959年8月16日 《关于枚乘(七发)》,见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1191~1192页。
【品读解析】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崇敬屈原,喜爱屈原的作品。早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他在自己的笔记《讲堂录》中,用工整的笔迹抄录了《离骚》、《九歌》全诗,在《离骚》正文的天头上写有各节提要。这本《讲堂录》共有47页,抄文占去了前11 页,它留下了毛泽东学习屈原作品所下苦功的珍贵史料。另据罗章龙回忆,当他和毛泽东初次见面交谈的三个多小时中,毛泽东“对《离骚》颇感兴趣,曾主张对《离骚》赋予新评价”。为了纪念这次有意义的会面,罗章龙还写诗纪事,其中特别提到:“策喜长沙傅,骚怀楚屈平”。这里,贾谊的《治安策》和屈原的《离骚》都是他们所喜爱的作品,也是他们的谈话内容。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每次外出携带的书籍中,都有《楚辞》。1957年,他请人把各种版本的《楚辞》,以及有关《楚辞》和屈原的著作,收集了50余种,在那段时间里,他比较集中地阅读了这些书。1958年1月12日,他在一封信中写道:“今晚我又读了一遍《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寥寥两笔,一代伟人从《离骚》中得到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上的享受,跃然入目。
毛泽东热爱《离骚》、《楚辞》还有若干旁证。1958年1月11日至22日,党中央在南宁召开有部分中央领导人和部分地方领导人参加的会议,18日凌晨1点多钟,突然发现国民党飞机向南宁方向飞来,全城立即进入空防状态。警卫人员要求毛泽东进防空洞,以保安全。他却安然处之,让人点燃蜡烛,聚精会神地读起《楚辞》。另一年夏天,习惯于夜间工作的毛泽东,中午时分仍然辗转难眠,经过服务人员的按摩,他终于合上了眼睛,抓在手中的书放在胸脯上,那是一本《楚辞》。接着,1959年、1961年,毛泽东又两次要《楚辞》读,还特别指名要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的宋版《楚辞集注》和明陈第撰写的《屈宋古音义》这两本书。收藏在故居里的这本《屈宋古音义》中,毛泽东用红蓝两色铅笔,对《离骚》中的一些段落又圈又画,句末都有点断。上述都属后人的回忆,点点滴滴,不能囊括全貌,即便如此,也可看到毛泽东读《离骚》不是一遍、两遍,超出了“三复四温”,而是从青年读到老年,常读常新,时有领悟。
毛泽东高度评价屈原的《离骚》及其流派。1958年,张治中陪同毛泽东外出视察工作,毛泽东向他推荐《楚辞》,说:“那是好书,我介绍给你看看。”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他说:“骚体是有民主色彩的,属于浪漫主义流派,对腐败的统治者投以批判的匕首。屈原高居上游。宋玉、景差、贾谊,枚乘略逊一筹,然亦有可喜之处。”1964年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的谈话中,他又说:“《天问》了不起,几千年以前,提出各种问题,关于宇宙,关于自然,关于历史。”可见毛泽东对屈原作品的肯定是多方面的。毛泽东同情屈原的生活遭遇,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是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那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是他经常引用、教育人们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武器。
1954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会见访华即将回国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时,引用屈原《九歌·少司命》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诗句,用以表达对客人的心情。他还向尼赫鲁介绍说:“屈原是中国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一千多年前写了许多爱国的诗篇,政府对他不满,把他放逐了。最后屈原没有出路,就投河而死。后来中国人民就把他死的一天作为节日。人们吃粽子,并把它投入河里喂鱼,使鱼吃饱了不伤害屈原。”
毛泽东作为一位诗人,他和屈原情相投、心相通;毛泽东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对屈原政治上的坎坷和作为,寄予无限同情。
以上是张贻玖在《毛泽东批注历史人物》一书中的材料。最能反映毛泽东对屈原的综合性评价的,大概要算是他晚年写的以《屈原》为题的一首七绝了: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诗的第二句是对屈原作品的战斗性的描述,第三句寓其人格的高洁并感叹其遭谗受讥的处境,最后一句无疑是对屈原生命结局中光亮一闪的赞美和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