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书摘
2017年04月28日 10:22 红旗出版社 张明林 于立文
5.墨子是古代的大哲学家
【原文】《墨子的哲学思想》看了,这是你的一大功劳,在中国找出赫拉克利特来了。有几点个别的意见,写在另纸,用供参考。不过是望文生义的感想,没有研究的根据的。
———摘自毛泽东1939年致陈伯达的信,《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品读解析】1938年,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议的报告中号召全党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要注意研究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为了响应这一号召,1939年,当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的陈伯达分别就孔子、老子、墨子的哲学思想,写出了3篇论文,并先后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杂志上发表。其中《老子的哲学思想》发表于1939年《解放》第63、64期合刊,《孔子的哲学思想》发表于同年第69期, 《墨子的哲学思想》于1939年、1940年在《解放》第82、102和104期上连载。
这些文章,毛泽东不但认真读了,而且提出了重要意见。
陈伯达写的《墨子的哲学思想》在发表前先送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对陈论墨子的许多观点是赞同的,如陈文认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首先完整地提出了名实问题,并给以初步明确的解决”,进而提出知行问题“并初步具体地在解决”。“墨子并不限于唯物的经验论。我们看到了墨子哲学关于由感性的认识论到论理的认识之见解。”“墨子认为:宇宙的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墨经发现了部分和整体的联系”。“墨子看出了宇宙中的时间空间都是……对立的统一。”
毛泽东对墨子评价较高,认为他是一名劳动者,比孔子还要高明。他在给陈伯达的信中,认为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这是一个很新颖的评价。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4至前484年),生于爱非斯,是古希腊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被列宁誉为“辩证法的奠基人”。赫拉克利特从对自然的观察出发,在“逻各斯”中试图发现世界的本质。但“逻各斯”在赫拉克利特的眼中与一定的物质基质相关联。他在事物无休止的变化中,看到宇宙的普遍规律,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总是会发生新的改变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在流动中,不存在永久的东西,人不能两次涉足同一条河流中。由于不断的变化,一切事物处于不断从一种状态向它的相反状态转变之中,并且自身包含着对立,并在对立中体质平衡。互相排斥者结合在一起,相反者相互对立形成统一。
陈伯达在他的《墨子的哲学思想》一文中提出,墨子也认为宇宙的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墨子看出了宇宙中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对立的统一。毛泽东也许是受到这个分析的启发,并认为两者在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方面上都有相通之处,提出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而《墨子》一书就是我们中国的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录。
在给陈伯达的信中,毛泽东就《墨子》中的几个具体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意见是:
(一)题目
拟改为“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墨子的哲学思想”或“墨子的唯物哲学”较好。
(二)中庸问题
墨家的“欲正权利,恶正权害”、“两而无偏”、“正而不可摇”,与儒家的“执两用中”,“择平中庸服膺勿失”、“中立不倚”、“至死不变”是一个意思,都是肯定质的安定性,为此质的安定性而作两条战线斗争,反对过与不及。这里有几点意见: (1)是在作两条战线斗争,用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来规定相对的质。(2)儒墨两家话说的不同,意思是一样,墨家没有特别发展的地方。(3)“正”是质的观念,与儒家之“中” (不偏之谓中)同。“权”不是质的观念,是规定比质区别异质的方法,与儒家“执两用中”之“执”同。“欲”之“正”是“利”,使与害区别。“恶”之正是“害”,使与利区别而不相混。“权者两而无偏”,应解作规定事物一定的质不使向左右偏(不使向异质偏),但这句话并不及“过犹不及”之明白恰当,不必说它“是过犹不及之发展”。(4)至于说“两而无偏,恰是墨子看到一个质含有不同的两方面,不向任何一方面偏向,这才是正,才真正合乎那个质”,则甚不妥,这把墨家说成折中论了。一个质有两方面,但在一个过程中的质有一方面是主要的,是相对安定的,必须要有所偏,必须偏于这方面,所谓一定的质,或一个质,就是指的这方面,这就是质,否则否定了质。所以墨说“无偏”是不要向左与右的异质偏,不是不要向一个质的两方面之一方面偏(其实这不是偏,恰是正)。如果墨家是唯物辩证论的话,便应作如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