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书摘
2017年04月28日 10:22 红旗出版社 张明林 于立文
12.反间计成功运用的杰出战例
【原文】老师坚城之下,又不意赵救,此秦之所以败也。
———见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67页。
【品读解析】毛泽东阅读了关于阏与之战的史实记述后,就在书中的“反问者”三字旁画了一条着重线,又对“因敌间而用之”这句话逐字加了旁圈,并在天头上批注道:“老师坚城之下,又不意赵救,此秦之所以败也。”显然,毛泽东是从秦军战败的角度来分析阏与之战的。他认为秦军失败的原因,就是秦军只注意了屯兵围攻阏与的韩军,而对赵奢所领赵国援军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反而中了赵奢的“反间计”,被假象所麻痹,因而失去了作战的主动地位,终于为赵奢一举击败。
对于反间计,唐朝诗人杜牧曾解释说:“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用也。”秦军阏与之战的失败,正是中了这样的反间之计。由此可见,毛泽东对阏与之战的分析是很精辟的,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孙子兵法》中所说的反间计是十分重视的。
13.田忌赛马,赢得漂亮
【原文】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见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第65~66页。
【品读解析】冯梦龙在《智囊》中叙述完孙膑赛马的故事之后,随即又在书中征引了唐太宗所说的一段自白:“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而击之,无不溃败。”并指出唐太宗这种对敌作战之法,就是采用了孙膑赛马的战术。
毛泽东读了《智囊》中关于孙膑赛马的故事和冯梦龙的按语之后,就在书中进一步批注发挥说:“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李世民即唐太宗,朱元璋即明太祖。这两人都是经过横刀立马、南征北战,从战乱中打出一统天下的封建帝王。毛泽东高度评价了他们的军事才能,称赞他们善于用兵、很会打仗。特别是对于唐太宗,毛泽东曾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士兵疲劳已极之时,才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以练兵,二可以练民。毛泽东就是结合历史上这些杰出军事家所运用的战略战术,在批注中阐述了他对孙膑赛马战术的见解,这些见解凝聚着他从1927年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经验和体会。
毛泽东在30年代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多次打破了蒋介石对中央苏区根据地发动的大规模“围剿”。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出动兵力10万,第二次20万,第三次30万。毛泽东率领红军,以远比敌人微弱得多的军事力量,采取诱敌深入、“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而伺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最终在三次反“围剿”中取得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第四次反“围剿”时,虽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斥了毛泽东的领导,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在红军中留有深刻的影响,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仍然打败了蒋介石50 万大军的进犯而取得胜利。只有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机会主义者采取了硬拼蛮干的方针和逃跑主义,才导致根据地的丧失和红军的被迫长征。至于在解放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则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灵活地运用“以强当弱”、“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而取得胜利的典型战例。由此可见,正因为毛泽东亲身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实践,具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体会,所以他在阐释关于孙膑赛马的战术时,见解就显得十分精辟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