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书摘
2017年04月28日 10:22 红旗出版社 张明林 于立文
10.城濮之战是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典范
【原文】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影响到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观于强大之军打败仗,弱小之军打胜仗的历史事实而益信。中外历史上这类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国如晋楚城濮之战……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
———摘自毛泽东 1938年5月《论持久战》,见《毛泽东选集》 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491页。
【品读解析】城濮之战中,晋文公能适时采纳大臣们的建议,从靠近晋国的曹卫两国下手,先打弱敌,取得了以后作战的前进的基地。随后又运用策略,争取齐、秦两国参战,从而改变了劣势地位,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城濮决战时,先退让一步,既避开了楚军的锋芒,疲惫了楚军,又争取了政治上的主动,做到有理有利。与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会合,集中了兵力,从弱处开刀,各个击破,首先击溃战斗力薄弱的楚右军,接着以上、下两军后退诱敌,夹击楚军,从而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11.孙膑是千古高手
【原文】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11月版,第66页。
【品读解析】毛泽东阅读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之后,在这一段的开头上画了三个大圈,并批注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表达了他对孙膑所提出的围魏救赵之计的极度赞赏。
其实,毛泽东对于围魏救赵的故事早已十分熟悉,并在革命战争中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古代兵法。1938年5月,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当谈到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问题时援就曾特别指示抗日部队可以借鉴古代历史上的战例,采用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法。他说:“在反围攻的作战计划中,我之主力一般是位于内线的。但在兵力优裕的条件下,使用次要力量(例如县和区的游击队,以至从主力中分出一部分)于外线,在那里破坏敌之交通,钳制敌之增援部队,是必要的。如果敌在根据地内久踞不去,我可以倒置地使用上述方法,即以一部留在根据地内围困该敌,而用主力进攻敌所从来之一带地方,在那里大肆活动,引致久踞之敌撤退出去打我主力。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由此可见,毛泽东确实早就将围魏救赵的古代兵法运用到了革命战争之中,而且还作了详尽的解说,取得了实战的效果。所以,解放以后,毛泽东在和平的环境中再次读到关于围魏救赵这一著名战例的记述时,仍然要由衷地称赞孙膑用兵是“千古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