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书摘
2017年04月28日 10:22 红旗出版社 张明林 于立文
9.长勺之战,后发制人
【原文】春秋时候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请看历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中国战史中合此原则而取胜的实例是非常之多的。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吴蜀彝陵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有名的大战,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摘自毛泽东 1936年12月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见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03~204页。
【品读解析】发生于春秋初年的长勺之战,虽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战役,但它却蕴涵着非常深刻的战争理论。当时强大齐国大兵压弱小鲁国之境,对弱小鲁国来说,如何迎战非常关键。鲁国的民族英雄曹刿挺身而出,将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措施作为取胜的政治基础,他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采取避敌锋芒,后发制人之术,待“彼竭我盈”之时,然后进攻,一鼓作气击败敌军。他还非常注重战场实地情况的调查,“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然后追击,最后使弱小鲁国战胜了强大齐国。
长勺之战所蕴涵的深刻的战争理论,被后代军事家所继承发扬。1936年,毛泽东为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第五章《战略防御》的第三节》战略退却》中,他全文引用了》曹刿论战》这段文章,来说明退让防守是为了更好地进攻这一战略防御原则。
毛泽东说,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照顾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为了生动说明战略退却这个原则,毛泽东举例说:“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往往先退让一步,愚蠢的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泽东还列举了《水浒传》上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说明此故事是洪教头先喊“来”、“来”、“来”,让林冲看出了破绽,才被林冲打倒。接着,毛泽东便全文引用了《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这一著名战例,并对此战例进行了精当的分析。
在列举了中国战史上弱者先退让一步,然后后发制人的战例后,毛泽东又用红军作战的历史回顾来说明这一战略原则的正确性。1927年南昌起义后到1928年,带有朴素色彩的游击战争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便产生出来。第一次反“围剿”时,提出了“诱敌深入”的原则并得到成功的运用。第三次反“围剿”时,红军作战的战略原则便丰富成熟起来。这个战略防御原则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两个阶段。1932年以后,由于李立三“左”倾路线的错误,放弃了战略防御这一原则,使红军遭受很大失败。1936年,毛泽东重新提出这个战略防御原则,目的是要同志们克服急躁冒进的毛病。
毛泽东从曹刿论战中引发出先退让一步,然后后发制人的战略原则,并对这个战略原则进行了系统论述。毛泽东说,退却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兵力,等待敌人漏出破绽,然后反击。在强敌面前若不退却,则有全军覆没之危险。这也就是外国军事家所说的:“战略守势的作战,大都先避不利的决战,使至有利的情况始求决战。”
毛泽东利用曹刿论战来阐发的战略防御原则,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军战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军由弱转强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