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简明知识读本》书摘
2017年03月15日 16:10 红旗出版社 李国祥 郭大(编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后土地流转收益走势如何?
答:土地流转主题或受益地价重估,农垦改革释放红利。土地流转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而适度规模经营则是农业机械化、推进农田水利基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有利于促进节本增效。《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要求,到2020年,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提高至40%,较2015年上升10个百分点。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发布,有利于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此外,2017年1号文件的一个亮点是盘活集体建设用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效益有望改善,土地价值有望重估,利好土地流转主题。
在土地流转主题中,农垦领域值得期待,不仅有望受益于地价重估,农垦改革也有望释放红利。农垦是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2016年6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深化农垦改革专项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试点垦区应加快推进集团公司直属企业整合重组和集团公司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国有农场企业化改革和公司化改造,组建区域性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和专业化农业产业公司等。目前,中央层面上,相关部委已出台办社会职能改革配套、农垦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等文件;地方层面上,10个省份贯彻实施方案已经出台,20项改革试点任务已经在35个垦区的186个点上展开。2016年12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2017年农垦改革要在垦区管理体制、办社会职能、土地确权登记、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等四方面取得“新突破”。2017年1月, 《全国农垦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布,要求到2020年,农垦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更加完善。
2017年关于农业供给结构性改革的中央一号文件起草背景有哪些?
答:文件起草的背景有这样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多年以来,在党的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农业农村发展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势头,到了2015年实现了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二年的增产,去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429亿斤,比上年又增加了288亿斤。应该说十二年连续增长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世界上也是罕见的。
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态势。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前年相比,扣除价格因素之后,增长了7.5%,和去年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相比,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了0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是6.8%,农民的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这个态势到去年已经保持了第六年了。正因为这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持续缩小。从2009年,那时候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是1∶3.33,一个城镇居民的收入差不多要等于3.33农民的收入,去年这个实际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差距已经缩小到1∶2.73,每年都有所缩小。如果能保持住这个态势,当然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是从整个形势好的方面来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是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但是也必须看到,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中也存在很多新的问题,有些问题对下一步的发展会构成比较大的制约和瓶颈,所以在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我们要抓住当前农业农村中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着力把突出问题解决好。
当前的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方面是粮食的供求,主要在品种结构上出现了一种失衡的局面,因此导致国内市场价格有所波动,而且出现了产量、进口的数量和粮食的农村量这三个量都在增长的复杂局面。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因素,我想最主要的因素,国内粮食供给的品种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品种结构存在着不适应的方面,比如说有的品种市场需求增长很快,例如大豆,但是国内生产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增长满足不了对大豆的需求,所以就出现了大豆大幅度进口。
另一方面,中国土地不多,农民数量很多,在农村,承包土地的农户有2.3亿户,平均农户承包的土地大概也就是半公顷左右,所以是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农业,尽管在农民流动、土地流转的情况下,有一部分土地进入了流转,使得一部分农民能够扩大经营规模,但是总的来说,农业的经营规模是非常细小的,这样也就造成了中国农业生产的成本比较高。为保护农民的利益,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了市场价格。从这几年的情况看,国外的价格在下跌,但是在2014年以前,中国国内粮食主要品种的价格却在上涨,这就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国内的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之后,就容易导致国外的粮食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当然这对于中国农业的稳定增产就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这就是农业生产上和主要农产品供求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农民的收入,连续六年收入增长幅度都高于居民,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一部分农产品国内价格出现了明显下跌的趋势,依靠增产、依靠比较好的价格来获得增收,这个方式现在就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另外,这几年农民来自外出工资性收入增长比较快,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已经超过了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大概要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3%。相反,来自家庭经营的收入去年只有39.4%,这是第一次出现工资性收入的绝对额,超过了家庭经营的收入。
是不是今后就主要可以依靠工资性收入来增加农民收入呢?我们一方面要努力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持这个势头。但另一方面,大家也都了解,在整个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背景下,非农业能给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来说也不像以前增长得那么快,在一定程度上大家也能看到,去年外出农民工数量增长方面进入了新世纪以来最慢的一次,增长只有0.4%,也就是说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只增长六十几万人,和世纪之交时每年增长一千多万人的态势相比,也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所以,面对农民增收这两个主要的动因都在减弱的背景下,下一步怎么去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我们必须破解的第二大难题。
因此,这个文件的发出,一是要巩固我们已经取得的农业农村发展的好的形势。二是问题导向,要针对农村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认真解决好它。那么怎么去解决?三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首先要贯彻好中共中央在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大家都知道,那个建议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出了要创新发展理念,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的改革发展中,必须认真贯彻好这个新的发展理念,使得农业农村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第二,要贯彻好去年年底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去年12月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有一个提法,大家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完全适用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也是破解当前存在突出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和举措。我开头时讲到,在中国粮食中主要农产品生产上供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不能单纯以数量来判断农业发展是否成功,还要考虑提供的农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在品种上、质量上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这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同时针对当前农业农村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