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改革简明知识读本》书摘
2017年03月15日 16:10 红旗出版社 李国祥 郭大(编著)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先改县乡镇干部的思路?
答: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从农业现状来看,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总量和质量上的结构性失衡,即有的农产品多了,库存爆满,有的又少了,大量依靠进口;高品质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产品、大路货又供大于求。解决这种供给侧结构性失衡,当然要进行结构调整,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农产品。同时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疏于长远的发展思路。有的产品早已供大于求,但在政策信号上没有及时做出调整,生产源头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解决农业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根本的、首要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在发展思路上,要从源头牢固树立围绕需求、围绕消费进行生产和调整的观念,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农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种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匹配。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在现代农业进程中,哪些是政策确保的,哪些是市场做主的,让生产者清清楚楚,让经营者明明白白,既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利益,也要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对价格涨跌容忍度,推动现代农业真正强壮起来。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如何改?
答: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的战略性任务,这是自1985年以来中央第三次明确提出调整农业结构。这次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挖掘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潜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四化” 同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就必须增加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的供给,减少一般农产品的供应;增加高产区,减少低产区;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量。通过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配套制度改革是什么?如何改?
答:制度是保障,保障有力方能运行通畅。第一,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关系
密切,可以作统一部署和要求,但试点工作中要分类实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是试点的大前提,决不能逾越。” 第二,建立促进生产的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是优质农产品,所以政府应鼓励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对于从事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农户,政府应在项目资金、银行贷款、基础设施保障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用于激励引导。第三,建立相应的安全、卫生生产制度。我国的农产品质量不高和卫生不安全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多人认为要解决这个难题,就要少施化肥,少用农药。但是现在如果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农民可能全都是亏本的。因此还需要政策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任务中的调结构任务如何开展?
答: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等。推进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恢复和增加大豆面积;保持生猪生产稳定、猪肉基本自给,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扩大优质肉牛肉羊生产;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合理确定湖泊和水库等公共水域养殖规模,稳定池塘养殖,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任务中的提品质任务如何开展?
答: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源头控制能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提升品牌带动能力,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包括探索建立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电子追溯码监管制度,加快构建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追溯制度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任务中的促融合任务如何开展?
答:着眼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六大任务中的去库存任务如何开展?
答:加快消化玉米等个别农产品的积压库存,减少陈化损失。鼓励玉米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转移,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积极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发展生产,减少陈化损失。
去库存,要加快消化过大的农产品库存量。当前,储粮量已经逼近历史峰值,而庞大体量的粮食沉淀在国库之中,新粮难储、陈粮难出。2015年11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公布的《农业法》实施情况报告显示,“政策性粮食库存积压比较严重,有10%左右的库存达到或超过正常储存年限。”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国家财政压力,更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的“政策失灵” 与“市场失灵”:上游的农民增产难增收,下游的加工企业成本高企,而中段的收储环节却仓容紧张。另一方面,沉淀在粮仓之中的陈粮损耗加重。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政策,为农业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
去库存,还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一方面,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另一方面,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从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新理念出发,明确提出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别是针对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过大和国家库存水平过高等问题,要求“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种植”。
去库存,还需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整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和粮食收储政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