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嘉评《一湾到底是大道》
2019年05月14日 17:04 旗书网 陈晓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的一个名词。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发布,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首次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21世纪,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其中“三农问题”反复被党中央列为工作重点,并多次作为每年的一号文件发布。2012年,习近平在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2018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浙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涌现出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模范乡村和基层党员干部。
由孙昌建先生倾情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一湾到底是大道》是红旗出版社持续策划的对改革开放四十年、建国70年来,对浙江乃至全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事件进行讴歌、创作的系列图书之一,也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重点图书,是红旗出版社以一年一部的节奏,继以习近平“两山思想”重要发源地安吉为基础创作的《那山那水》、以解读永康园周村60后支书打造中国名村影响力“三步曲”为基础创作的《天地之间有园周》之后的第三部长篇报告文学。在距2020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还有两年这样的历史节点,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有村庄320 多万个,行政村70多万个,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生活习俗等情况千差万别,但孙先生通过这本书所呈现的湾底村村民曾经遭遇过的各种苦难、湾底村从带头人吴祖楣到其他村干部曾经面临的发展抉择和利益取舍与其他乡村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湾底人以他们的淳朴、智慧、勤劳和不甘心的志气“穷则思变”,以吴祖楣为代表的湾底党员干部用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服务兴家的理念、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赤子之心,带领湾底人从分田到户、联产承包、农工一体化到因地制宜,规划湾底的现代农业发展蓝图,通过农业示范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从简单的农业生产到效益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农业现代化、多元化发展,通过从最初简单朴素的靠“以工促农”脱贫理念建起的锉刀厂到后来以专门经营外贸金工产品的天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湾底人走出了自己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
从“烂眼村”到“天宫山庄”,孙先生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读者展示了湾底村现代社会的发展简史。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浓缩了的可以洞见中国农民不屈不挠、“穷则思变”奔小康的奋斗史。
相信这部报告文学的出版,将对全国其他乡村的脱贫、发展和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湾底发展模式;相信孙先生对湾底人精神的揭示和生活变迁的历程的记录,也会为世界提供一个中国农民、农村、农业脱贫、发展、富强的中国样本。
(陈晓嘉 系浙江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