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云评《一湾到底是大道》
2019年05月14日 17:02 旗书网 张国云
《一湾到底是大道》:一部中国乡村振兴的史诗
张国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何“为时”,何“为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时代呼唤我们尽快有反映这一伟大工程的文学力作。今天由红旗出版社推出的这部重大主题性作品——孙昌建的《一湾到底是大道》,不只是一部特色鲜明的长篇报告文学,更是对中国乡村振兴、“三农”问题这一世界级难题的一次整体回望与思考。
在文学作品如何反映时代,如何站在时代的前列?《一湾到底是大道》给我们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个作品的立意旨在为乡村振兴的光荣与梦想而放歌,无疑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正如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作品本身的这种立意,主要通过浙江的一个在册户数400户、人口不过1080人、区域面积只有1.1平方公里的小村来体现。人们不免欲问,湾底村能否承受这样的使命之重?孙昌建给湾底村三个耀眼的“快闪”场景:一个是穷则思变,农业起家。一个是创业万岁,工业发家。还有一个是人民第一,服务兴家。如此电闪雷鸣,都以浙江沿海这个村子为样本进行透视,其典型性已是毋庸置疑。同时,也使得本作品与其它写美丽乡村的作品比较,更显得厚重、更显得深入、更显得深刻,它写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精神成长、精神变化,这比我们眼睛看得到的村容村貌的变化更重要,这无疑是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基石。
文学作品如何书写时代?根本上得靠人物,靠人物的性格、形象和精神风貌。现在反映现实、反映时代的很多作品是回避矛盾的。我觉得这是不真实的。这部作品正视矛盾,写出人们如何走出“文革”阴影,如何处理好分田到户与坚持集体经济发展,如何从脱贫致富、美丽乡村到乡村振兴发展……历史的重负、自然的困扰、社会的复杂,所有这些都得面对。
值得赞许的是,这部作品敢于正视矛盾、正视困难,让人物性格真正立住,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场伟大斗争的历史影响。确切说,《一湾到底是大道》是一部热情讴歌时代模范生,反映时代精神的力作。熟悉孙昌建作家的人都知道,他首先是一个诗人,诗人常常善于以物喻人,触景生情。没有想到是这部作品,更加体现出作家传递人物精气神,塑造人物形象的真善美。
在这部作品里,作家大胆探索一种诗之外的新语境,把吴祖楣这个时代模范生塑造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更加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的内在诗意。让模范人物走进读者的心里、留在读者的心里,产生永远的精神力量。
塑造时代模范生是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的时代责任,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反映现实,讲述中国故事的思想艺术新高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难探索的历史进程,有多少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先进人物需要文学去表现、去讴歌。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文学总是有意无意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回避甚至放弃对现实生活涌现模范人物的积极热情生动的书写与传播,反倒把表现的重心放到资本精英、时尚英雄、成功人士身上,思想导向、价值取向、社会引导确实出现了偏差。
孙昌建在作品中,将73岁的村支书吴祖楣,打造成新时代中国的新型农民:朋克发型,手机铃声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早餐只吃烤面包不喝稀粥,因为一喝稀粥就会想起苦日子。每天早上6点沿着村道骑赛车,开始他的“678模式”,即6点巡查村容、7点班子成员开会、8点工作全面展开,抽的是烟斗,还喜欢喝咖啡……进入新时代,中国报告文学以大量优秀作品,带动文学自我反思,回到反映现实、表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正道上,出现了新突破、新现象、新局面和新格局。
从这个层面看,《一湾到底是大道》已经站到了时代文化思想的高地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意义。当然,要写好吴祖楣这个模范生并不容易。因为每一个模范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英雄,也没有什么传奇人生,更不是改变历史的大人物。吴祖楣仅是村支书,中国最底层的基层村干部。甚至可以说,他和当地百姓一样,起早贪黑,勤劳打拼。只是老百姓奔的是自己过上富足的日子,而吴祖楣奔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他每天这么忙碌,其实多数老百姓并不知道,也没多少感觉。他就像氧气一样,只有我们缺氧的时候,才切身知道氧气与生命的关系。吴祖楣正是这样的人。
也许当代生活中的模范生大都是这样的人。真正的共产党人,并不是为了让人民记得自己的好处,而是为了人民永远能平平安安过上好日子。因此,他们只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干活。这样的人物最难写。不仅要写好,还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境界、道德品质的独特之处,这对作家的思想艺术能力是个大考验。怎样把模范生埋藏在平常生活里的精神与境界挖掘出来、提炼出来,写出人物的内心,写出人物的精神,写出人物的品质。看得出,作家是下了苦功,花了大力的。
这个时候,作品抓住了主人公性格中干实事,能干成事,有思想、敢担当、不声张,不讲虚话的特点展开深入描写,突出了主人翁“为村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品质。吴祖楣是一个对党和人民十分忠诚的村干部,他的忠诚并不只是挂在嘴上,而是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人们看到的是他没日没夜在田野上跑,很少看到他发宣言表忠心。这种埋头拉车式的干部,不会给自己树形象,有时老百姓还不一定理解。好在,作品就写他干实事,怎样干实事。这些事给当地百姓带来多少好处。他是一个共产党人,内心有理想,有道德,有敬畏。可以说,作品中每一个章节都有细节。一个细节接着一个细节,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没错,报告文学是时代的报春燕、晴雨表和方向标,这里我们如何处理好报告与文学,还有一个“度”的把握。《一湾到底是大道》既很报告,又很文学,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较好,具有接地气、扬正气、有底气,在当下现实题材创作中别具一格的报告文学力作。尤其整个作品采用了诗情画意的笔法,作品语言非常讲究干净,每个章节都有画龙点睛的诗句,读起来透着诗情画意。这种画意并不只是表现在山水上,而是表现为人物间的关系上。
就像书名,本身就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既有党的初心,又有民心、诗心。如作家书中写道:早年吴祖楣兜里没钱,把好不容易卖自留田里的冬瓜等蔬菜所得的钱攒起来,一角一分,攒了20块钱。这20块钱当年可以买30斤猪肉,但他不买猪肉,去买了当年的一件奢侈品,一台半导体收音机,每天早上五点钟,用它来收听中央台的农业函授节目,专攻科学种田,不断充实和修炼自己,所以你看他现在能够在湾底办起优质的民办小学,这种用读书和教育来改变乡村的思想都体现在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里了。可见,这本书不像别的报告文学,使其僵化道具,而是在故事的推理中一点点绽放出光芒。
也许众口难调,我是做经济部门工作的,拿到一本书时,喜欢数据说话,数据讲故事,数据中有乾坤,其实整个湾底村发展也离不开数据,作品可以适当引用。还要书中说道,2003年9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考察湾底村时,殷切叮嘱当地干部: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与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共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如果把这事放到引言中,作为全书又一条主线,可能使得作品站位更高、格局更大。
但不管怎么说,在举国上下迎接建国70周年的主题出版中,《一湾到底是大道》是一本难得的重头作品。说它重头就在于它,既立足于中国乡村振兴过往40年的辉煌历史呈现,又有湾底村鲜明的价值取向与理性判断;既有对中国“三农”问题何去何从作了精心梳理,又将其置身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叙说。
也许,这就是《一湾到底是大道》的诗和远方!
(张国云 系浙江省发改委副巡视员,省作协报告文学创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