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 记住这座桥 记住这个人……
2018年10月23日 16:24 我的好故事 何建明
一次无功的回程
然而大海并不会轻易顺从人的意愿。
2014年11月15日,是安装E15节沉管的“窗口”。出发前的13日,多波探测小组的专家对沉管隧道基床进行的三维扫测证明,安放沉管基床的轮廓清晰,无任何影响施工的异物。但14日再次扫测时,发现基床的垄沟有三四厘米浮泥。但此刻的E15节沉管已被拖出坞区,正在伶仃洋面上。
怎么办?箭在弦上,前方、后方四千余人等着总指挥林鸣的令声。
林鸣神情凝重,一言不发。
“报告——:潜水员刚下海底检测,浮泥密度已经在减小!”
“继续前行!”这回,林鸣断然命令道。
浩荡的船队重新开始向预定的大桥建设点前进。数十艘拖运沉管的船队抵达目的地时,已经又过八九个小时。林鸣命令潜水员作安装前的再次下潜检测基床情况。
“当时我们内心都很忐忑,怕浮泥重新卷土而来。哪想果不其然,这时的浮泥像疯狂的魔妖一样有意跟我们作对!”项目总设计师刘晓东说:“但按照国际标准,我们还是有可能对沉管实施安装的。可是林总为了实现工程‘滴水不漏’,他选择了放弃,命令将这节沉管返回坞区。这个选择对林总和所有人来说,都极为痛苦……”
(现场采访)
庞大的沉管一次出坞,费用就达数千万元。而在安装设计中就没有“返回”一说,且不言回拖一次沉管同样需要几千万元的费用,谁又能确保娇气十足的“大家伙”经得起来回折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继续安装,未来的沉管隧道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更何况,一旦安装时出现不测,八万吨的‘大家伙’要是沉入海底,世界上还没有一台设备可以将其提起,这对中国最繁忙的珠江口航道意味着什么?”
林鸣嚎着沙哑的嗓门说:“这是港珠澳大桥的一条生命线,我们绝不能拿大桥的质量和沉管安全作赌注。中止安装,沉管回航!”
17日16时,E15节沉管回航,编队船顶着五六级大风,小心翼翼地用了24小时,才把“大家伙”安然地拖回了深坞。尽管这是一次无功的回程,但也创造了世界海洋建桥史上的一项奇迹。
险情倏然而至,方向又在何处?安装第E15管节时的海底淤泥来势之凶猛和积聚的数量之多,远不是安装E1时那种方法能清除得了的。于是林鸣紧急请来各路专家商议,最后仍是众说纷纭,没有结果。
大海啊大海,是谁给了你如此神秘莫测的天性与本领?是谁让你如此肆无忌惮和狂妄作对的天机?那些无奈和揪心的日子里,林鸣常常独自蹲在人工岛上,迎着伶仃洋的海风,时不时地掬起一掌水,无数次地这样询问大海。
大海无声。大海似乎也在痛苦地呜咽……林鸣的心突然一颤:难道非海过,而是人之罪吗?
“晓东,咱们走!到上游去看看!”林鸣立即起身,叫上刘晓东等,登上小快艇,直向珠江口上游飞速而去。
天哪!这么多挖沙船呀!最先发出如此感叹的是刘晓东,因为他和林鸣等看到就在他们大桥施工不很远的珠江口上游两岸,竟然有林一般的挖沙船在那里热火朝天的作业着。令下游安装沉管发怵的“恶魔”——海水中的巨量泥沙正是源发于此。
“恶魔!恶魔!”林鸣心中悲愤。但当他们靠近那些挖沙船,打听到这些船只都是“有证”挖沙时,便哭笑不得了!
无奈,为了大桥,林鸣上书广东省政府,恳请政府出面调停珠江口挖沙船的季节。“我们马上协调。”省政府二话没说,即发通知。
伶仃洋的海域泥沙含量迅速下降。林鸣立即命令:E15沉管再次出坞。因为有关部门给出的上游停止挖沙时间是当年的2月11日至5月1日时限。而林鸣发出E15再度出坞的日子是这一年的正月初四。等待了数个月的大桥沉管安装的数千名员工,早已摩拳擦掌。
但E15被拖至距目的地还有三分之一的海域时,前方的对讲机里传来林鸣那近似哽咽的命令:现在我宣布,本次安装推迟,E15再回槽坞……
什么?这是为什么?上一次我们几百人72小时连续没打个盹,可那次失败了……这回我们卯足了劲要干一场漂亮仗,可为什么又……?山东大汉宿发强在安装船上跺着双脚,边哭边嚎着,他这一嚎一哭,惹得安装沉管现场的前方、后方一片悲情。
“你们哭什么?有什么可嚎的?海底突然发现了基床尾部有2000多方的淤积物,而且高达八九十厘米,像小山一样的堆垒在那里,我们能把宝贝E15往那里搁吗?啊,你们说能往上搁吗?”林鸣也嚎了,嗓子沙哑着嚎,一直嚎到他发不出声音,只有眼泪在面颊上流个不停……
“这是一次基床石壁像雪崩一样的倒塌,纯属意外,但它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负责海底清淤的工程师梁桁说:“林总认为,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为改造世界提供了准备和前提。有些代价必须付出。”
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林鸣,找到海洋气象部门和科技单位,开始研发一套海洋泥沙预报系统和一台高精度清淤设备。当上述问题获得圆满结果后,E15先前遇到的意外便迎刃而解。当年3月24日,历尽周折和磨难的E15沉管,第三次踏浪出海,且在40多米深的海底与等候在那里许久的E14沉管“亲密拥抱”成功!
这一天,林鸣笑了。数千名现场安装人员笑得更灿烂,许多人笑得溅出了泪花。
(作者在港珠澳大桥留影)
举着显微镜“走钢丝”的人
“大海无情亦有情,就看你如何对待它了。”常听林鸣这样说。而在建设大桥的日子里,他还有一句话:“我的生命已经连着大海,离开一天,全身上下就会产生紧张感。”
真的吗?大桥建设者告诉我:在七年建设大桥的数千个日子里,除了到外地开会的100来天外,他林鸣没有一天不是在海上的工程现场。“33节沉管,每节制造过程和安装过程,都像是我的孩子出生过程,我能舍得离开吗?”他这样比喻。
他更这样做。
大桥在不断向大海延伸。海底隧道一节连着一节在向远方延展……
(行驶在大桥途中的采访)
突然有一天,正在工作着的林鸣胸襟前一片血迹。“林总,你的鼻子怎么啦?”身旁的人惊叫起来。
“怎么啦?我……”林鸣低头一看,好家伙:鼻血流了一身。
“赶紧送医院!”在一番止血不停后,同事们将他送到附近的珠江某医院。哪知,竟然在医院内出现了一次错误的手术,结果林鸣的鼻血不仅没有止停,而且一下血注如喷……“一下喷了小半盆!医生和我们全都吓坏了!”项目党委副书记樊建华说。
“林总,无论如何你不能睡着,必须开动脑筋,想你要想的问题!”手忙脚乱的医生一边叮嘱林鸣,一边紧急启动抢救方案,向上级请求专家火速援助。
“那之后的十多个小时里,我们紧张得不停叫唤林总,不让他眯盹,怕出意外。而林总则泰然置之地反倒安慰我们,说:我的脑袋里装满了大桥工程的事,有的是事情可以想呢!”樊建华感慨道:“他就是台‘激情机器’,每根神经连着大海、连着大桥……”
“你怎么可以跑步呀?”大手术第二天,医生早晨起来,看到鼻子上绑着厚厚纱布的林鸣竟然在楼道里小奔跑,惊得直叫。
林鸣笑笑:“习惯了。不走走浑身不舒服。”
第七天,他披着毛毯,悄悄溜出医院,奔跑着上了人工岛,因为这一天又有沉管要在海底安装……
“我们都知道走钢丝很艰难,每一次海底安装沉管,就是一次千人走钢丝的过程,我是总指挥,就不可能脱离现场!”林鸣经常对自己的团队这样说: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走钢丝’的人,而且走的是世界上最长、最细的‘钢丝’。要实现海底隧道120年滴水不漏,每个人、每一天、每一个工序都不能懈怠,这就是港珠澳大桥对我们建桥人的历史性要求。”
大桥建设七年,岛隧工程是这七年中最艰巨和艰辛的核心工程。用中交公司建设者们的话说,林鸣就是在这七年中每时每刻都举着显微镜在“走钢丝”的那个工程总指挥。
2017年5月2日凌晨5点50分,当朝阳把第一缕曙光撒向伶仃洋时,万名大桥建设者翘首期盼的海底隧道的最后接头安装的时刻终于到来!
最后一刻,也最为激动人心和格外壮观:拥有12000吨吊力的我国自制装备“振华30”吊装船首次出场。只见它伸出长长的吊臂,将静待在“振驳28”运输船上的那个重达6000吨的沉管最终接头稳稳吊起,然后一个90度的漂亮旋转,再相继完成“脐带缆”连接、姿态调整、海底条件、基床回淤等等情况复核后,将12米宽的最终接头缓缓沉入30多米深的海底,与早已在那里迎接它的E29、E30沉管合缝对接。这样的一次超高难度的“三巨头会师”误差,必须小于1.5厘米……
当晚22点33分钟。林鸣激动地宣布:最终接头完美着床,平面误差不足0.5厘米!
“奇迹!”“世界奇迹!”
后来,令亿万中国人激动无比的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林鸣指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现场情形。跟着镜头走的是林鸣的一段旁白:如果每一个行业都去实现一个梦想,那这个国家将会变得无比强大。
是的。强大的国家就是无数个像林鸣这样的建设者和优秀知识分子所创造的。2018年元旦,是港珠澳大桥全线竣工后的第一天。霞光四射的黎明时刻,林鸣又开始奔跑。这一天他的目标是沿着由他和万名建设者用了七年时间完成的跨海大桥中的29.8公里主体桥段(止粤港分界线)……
他用3小时零4分钟走完了全程。这是林鸣第一次用双足和双眼感受他与万余名建设者亲手建起的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采访时,他告诉我:这一天,他身上出的汗流得特别酣畅,“眼前的大桥也很美很美,就像天际落下的一条彩虹……”
其实,港珠澳大桥,就是一条联结香港、澳门和大陆人民的幸福彩虹,在大桥正式通行之后,它将更加光芒四射,绚丽夺目。作为大桥建设者,林鸣和他的团队,就是擎起这片彩虹的画师。
祖国和大海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作家,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落泪是金》《国家》《忠诚与背叛》《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