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 记住这座桥 记住这个人……
2018年10月23日 16:24 我的好故事 何建明
“每一次都是第一个”
举世瞩目的工程,总是有非同寻常的开端与过程。
中国人畅想了百年、又历经了数十年动议和反复论证的“世界级跨海通道”,终于在2009年12月15日拉开了西线“桥头堡”的填海开工战幕。随即,承担大桥最关键性的“岛隧工程”项目,也以“设计施工总承包”的方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
垒筑“人工岛”是第一个硬仗。在外伶仃洋的大海深处,建筑一条全封闭的海底隧道,为的是能让日通5000余艘船只的繁忙航道正常行驶和保护区内的白豚能照旧自由游弋。但林鸣和建设者即遇到了挑战:如果选择世界上惯用的抛石填海法,一则将惊忧和破坏中华白海豚保护区,二则不会少于三年的工期。
“不可取!”林鸣断然决定另找办法。可在辽阔的大海上能有什么办法快速地“圈”出一个可以保证坚固120年的“岛”来呢?
(作者正在采访林鸣)
“痴心妄想吧!”国内自然无例。到国外救助经验,人家给出的结论能咽死人。
林鸣又在奔跑了……奔跑的每一步都在翻页他的人生往事,就像电影一样。突然,一个童年时代在湖塘戏水的灵感跃入林鸣的脑海:能用一个个大钢圆筒替代抛石填海的围岛方法吗?如果成,不就避免了工期、白海豚等等“麻烦事”嘛!
“王工,我想用个新法子围海填岛……你好好帮我论证可行!”林鸣激动得立即向我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汝凯求教。
“哈,亏你想出这个妙法啊!”手机那一头,王汝凯兴奋道。不过他说:“围填十万平方米面积的人工岛,每个大钢圆筒的直径不能少于20米,而且钢圆筒的高度应有五六十米,这是那里的水深所决定的。这样的话,大钢圆筒的钢板厚度也该有六七厘米……真是个庞然大物啊!”
“可不,一个‘大家伙’的面积,就等于一个蓝球场大,还要向海底直插一二十米深!不知稳定性如何?”林鸣急切地想获得结论。
“这需要测试和实验。但我更担心的是,有没有那么大的振沉装备将这些大‘钢桶’准确无误地安装到位,这很关键。”王汝凯说的“振沉装备”,是一种使用振动方法使桩具振动而沉入地层的桩工机械。有没有这样的设备是决定是否采用大钢圆筒的关键。
“我们一定想法解决振沉装备问题!”林鸣知道,国内根本没有这样的装备,国外也只有一次使用两台振沉器的先例,而他现在构想的每一个大钢圆筒重达七千余吨,将如此庞然大物插入海底,则需要八台以上的振沉器同时作业。这样的装备全球无处可觅。
林鸣从体育比赛中的“组合拳”获得了联想,于是从美国APE公司引进一批集震力超大的APE600型液压振动设备,并请我国的振华重工厂家研制完成了八台以上的振沉设备联动组装系统。
“经过多项测试,你的大钢圆筒围岛法可行。”三个月后,王汝凯将团队的成果告诉了林鸣。
“太好了!”欣喜不已的林鸣这时却给对方提出了另一个请求:你们再给做一个大钢圆筒围岛的“不可性”课题。“对百年大计的工程,作为项目总负责人的这种反向思维特别重要。”与林鸣并肩战斗数个大桥项目的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这样说。
后来王汝凯的团队给出了大钢圆筒围岛无“不可性”的结论。
所有“纸上谈兵”的设计和实验都已顺利圆满。由6万吨特种钢材制成的120个“大钢桶”,振华重工用了半年多时间全部制作完工。这些巨大无比的“天兵天将”们,几乎把振华重工的上海长兴基地所有空地全给“撑”满了。
2010年5月15日那天,当第一个大钢圆筒在万吨巨轮的载运下,稳稳地进入伶仃洋海面时,林鸣带着千余名施工人员在海上列队迎接。大桥东西岸的建设工地上更有万千只目光也在热切地注目着……
伶仃洋海上开始沸腾起来:只见拥有1600吨起重力的“振浮8号”船泊,伸出长长的吊索,稳稳将振沉系统和大钢圆筒一起吊起,再由施工方自主研发的“钢圆筒打设定位精度管理系统”引导下,正确定位于海水之中。这时,只听现场一声“振沉开始”的号令,8台振动“大锤”同时发声发力——这是世界上最大一套海上振沉系统在负载运转,其势其威,足让云风缓步,足让海水止流。四周,白海豚以优美的姿势,在欢快地跳跃。
此刻,现场所有的施工人员,一起屏住呼吸,目光全都盯在“大桶”与“大锤”之间的均衡振沉点上:一分钟、二分钟;五分钟、十分钟……“振沉成功——!”
“这不可能!不可能这么顺利嘛!”林鸣似乎不敢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快步跑到现场指挥孟凡利的身边,急切地问:“大孟,好了?”
“好了。”
“钢筒垂直吗?”这是林鸣最紧张的事。
“直。没有比这更直的了,偏差在1/1000之下……”孟凡利两眼眯成一条线,自豪得不行。
“好你个家伙!”林鸣释怀地抡起拳头,朝爱将的胸前重重砸去,然后说:“第一个打得这么好,回去你写篇题为‘每一次都是第一次’的文章,好让以后的所有施工都按今天这个标准做!”
“记住了:‘每一次都是第一个’!”从此,“每次都是第一个”成为了大桥岛隧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和企业文化,于是后来也有了一座大桥建设中创下60项世界级和国家级的发明创造。这是后话。
林鸣首创的大钢圆筒精确无恙地振沉于深海区,第一次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而这样一项让国际上许多海洋工程著名企业感到“不可思议”的创新技术,林鸣和他的团队在之后的几个月里,潇洒并完美地在伶仃洋上整整重复了120回,直到将东、西两个人工岛的外圈围堰如珠子般的串连成两朵“海中莲花”。紧接着,便是千军万马向钢圆筒内和由钢圆筒围起的岛内注沙固基,以及用混凝土块体加固外围防护墙……这一过程,用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来形容并不为过,因为林鸣他们仅用五个月时间抢回了原本需要三年时间的筑岛工期!
“世界纪录”再次被刷新。那些曾经抱有极大怀疑态度的外国专家开始叹服起来,甚至说:林鸣创造的钢圆筒快速围岛方法,“掀开了海洋造岛的一个新时代。”
“只能我们自己干了!”
奔跑在“拔地而起”的人工岛上的林鸣,此刻,眺望着被伶仃洋相隔了千百年的两岸同胞,感觉自己的步履更加铿锵、方向格外清晰。因为,在这之前,他经历了一段近似耻辱的经历——
为了给繁忙的伶仃洋预留30万吨巨轮级航运通道和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珍贵栖息地,大桥必须有十几公里长的海底隧道。而在四五十米以下的深海软土层安置沉管来实现海底的来回六车道公交等设施,无疑又是一个世界工程史上的“前所未有”。
荷兰籍国际海洋隧道专家汉斯▪德威在听说中国要建港珠澳大桥时,就这样断言:这是“全球最具挑战的跨海项目,其中岛隧工程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项工程。谁突破了它,谁就登上了世界海洋工程建设的制高点。”
有人把深海工程与航天工程相提并论,是有其道理的。根据大桥工程设计,林鸣他们承担的岛隧工程的沉管部分,共6.7公里,按照每节沉管平均180米左右的长度计算,就需要33节沉管。不说每节沉管中需要配制的几十条错综复杂的各种线路与装置,仅每个长180米左右、宽38米、高13米的沉管,其单体体量也超过了“辽宁号”航母。
设想,要将这33个“大家伙”沉入四五十米深的海底、还必须实现分毫不差的合缝对接和“滴水不漏”的密封,并确保120年里永远安然无恙,是何等功夫和难度?“最初,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听了一些深海沉管的基本知识,就有种恐惧感。因为这样的工程和技术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的经验与能力。”林鸣说。
选择引进装备,求请有经验的国外专家,是他们最初的选择。结果十分意外,曾经用过沉管技术的荷兰、丹麦与韩国,其制造沉管的设备早已废弃,至于相关的技术,人家似乎并不情愿出让。
(作者正在采访林鸣)
“相对友好的公司,也只是让我们远远地看一眼,连最基本的原理都不想向我们公开。”中方总设计师刘晓东说:“后来我们就是靠着一本《隧道》杂志上刊登的一点基本知识,开始了世界海洋工程的顶级技术攻关……”
那些日子,林鸣奔跑的脚步慢了下来,一个严峻的实现摆在他的面前:几十米的海底深处,就像魔宫一样,谁能确保几十个“航母”安装不出一点意外、之后又怎样保证120年内的“滴水不漏”?
为了绝对保险,林鸣不得不面带谦和的笑容,去国外寻求那些曾经做过沉管安装的专业团队。
有人“接单”了。条件是:可派28名专业人员,但只在大桥沉管安装时前往中国施工点负责现场咨询服务——“整个安装仍由你们自己的人员负责操作”。
这样的现场技术指导是什么价呢?林鸣谨慎地问。
1.6亿欧元。对方写了一个数字,并说:韩国的巨加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所采取的方式与你们是一样的。
“这相当于15亿人民币哪!可我们的沉管安装预算总共才只有4亿人民币!”林鸣回忆起最后一次与这家公司的谈判时,声音有些颤抖:“我问他们:如果我们拿出3亿元人民币的话,能给什么样的服务?对方微微一笑,说:‘只能给你们唱一首祈祷歌!’”
“那只能我们自己干了!”林鸣站起身的那一刻,他的胸膛像大海一样起伏激荡……
但真要自己干又谈何容易!首先,林鸣与之谈判的那家公司在中国注册了相关专利,并且明确告诉林鸣:如果现在不签合作协议,以后再来找他们的话,十倍价!
显然,人家是要逼林鸣就范。
回国的那一天,林鸣站在伶仃洋上,脑海里回荡的尽是文天祥的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一天,他理解了文天祥的悲壮心境:国家不强大,民族何处存?
“坦率地说,中央批准建造港珠澳大桥的那天,就标志着我们国家已经有能力和实力,朝着建世界级大桥的目标前进了!这个信仰,对我们战胜一切困难极其重要。”林鸣说。
国家真的强大了。当林鸣他们选择了“工厂法”预制沉管后,十亿元投资的沉管制造厂在外伶仃洋中的一个叫“桂子岛”的无人岛上建起。这是全世界最现代化的海洋工程预制厂。起初有人说,一个临时工厂,值得这样应有尽有吗?林鸣回答:要在此造一流的装备,就得有一流的工匠。要让近两千名的工匠在这孤岛工作和生活六个春秋,就得建一流的服务体系。
于是他亲自上岛指挥建设者用了14个月打造出一座花园式工厂,甚至还为青年员工修建了一条环岛“情侣路”……“让劳动者获得尊严,才可能让劳动创造出有尊严的工作成果。 ”这是林鸣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无论上岛还是下海域的施工船上,林鸣第一件事就是去看一看正在打扫卫生的工人和最底舱的值班海员。
即使精密的沉管内部制造,也离不开人工捆扎钢筋和搅捣混凝土的细致劳动。地处亚热带的伶仃洋上,一年有三季炎热异常。每一个沉管制造过程中,那些搅捣混凝土的工人们常常需要深入十多米深、仅有几十厘米狭窄的管槽内作业。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林鸣要求现场安设鼓风装备,用冰块带出的冷气,让工人们获得最舒适的劳动条件。
“一个沉管,造价就是一亿元。每一道设计工序和制作工艺,都是我们自己摸索过程中完成的,所以林总要求我们每时每刻既要有搏浪战海的胆略,又得具备穿针引线般精细,还要像海豚一样灵敏与机智。”刘晓东认为近两千名沉管制造者就是用这种劳动态度,坚守孤岛六年,为大桥隧道工程出色完成了33节巨型沉管的制造。
(作家何建明在工程沉管制造工厂现场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