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 记住这座桥 记住这个人……
2018年10月23日 16:24 我的好故事 何建明
难找的第三条出路
然而,制造出沉管,仅是整个大桥岛隧工程的“万里长城第一步”。林鸣团队紧接着所面临的考验,是被国际工程界称为“直逼技术极限”的沉管深埋问题。对此毫无经验的林鸣清楚:倘若他们的工作一旦在某一环节失手,毁的何止是海底隧道,而是整座跨海大桥和国家信誉。
关于沉管的深海埋接方法,有经验的国外权威专家给出的方案仍是“深埋浅做”,但这需要增加十多亿元投资,而且工期至少延长一年多。林鸣紧皱眉头:按“深埋浅做”法,尚可向各方交待。但这不是林鸣所要的,他希望能够找出一条高性价比的新路子。
“晓东,看我们能不能在刚性和柔性之间找到第三条出路。”林鸣把刘晓东叫到办公室,俩人连续扎在资料堆里几天几夜,像两匹倔犟的野马,蹿奔在沉管深埋技术的“刚性”与“柔性”的丛林之中……一时又找不到方向。
“把所有能用得上的人都动员起来!”林鸣说。
攻关的技术人员们又陆续来到大家所熟悉的“智囊室”——这是林鸣为解决项目技术问题而特设的一间会议室。“除了工地,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一位工程师对我说:
“有一天午后,林总召集我们讨论一个技术方案。因为要放PPT,所以把窗帘拉上了。之后激烈的讨论一直延续了很长时间,等到讨论有结果时,林总伸伸胳膊,欣然宣布散会,并说:今晚我请你们吃夜宵。这时有人拉开帘子,说:林总,太阳都出来了呀!”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接下大桥的工程任务起,每天都在想工程上的事。”刘晓东说。“曾经有几个月,我们就是走不到刚性与柔性的沉管结构理论胡同,搞得很绝望。突然有一天凌晨五点10分左右,我的手机上收到一条短信:‘尝试研究一下半刚性’。发信人就是他林鸣。我一下被他的‘半刚性’激得兴奋得从床上跳了起来,随即与他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热议……”
林鸣和刘晓东越说越激动,最后连早饭都顾不上吃,便一起来到办公室,比比划划,开始草拟“半刚性”沉管深埋新办法。
一个月后,林鸣正式对外宣布将采用“半刚性”深埋沉管。一时间质疑四起,尤其是那些国外权威,竟毫不客气地冲他说:“你们不要刚会走路就想跑!”
林鸣自信而淡然道:任何科学创新,都是留给那些别无办法的探索者的。当我们无路可走时,奔跑就不失为一种选择。他进而解释自己的创新思路:沉管深埋采用“半刚性”的新结构,恰好兼具了刚性和柔性的优点,只需将原来设计的临时预应力替换成新型预力体系,它是可以成为解决深埋沉管的一个好办法。
经过之后200多天的反复试验与论证,证明“半刚性”结构机理完全过硬可靠。随后,林鸣他们邀请6家国外专业机构,进行“背靠背”的分析计算,结果完全趋同。
“半刚性”沉管深埋方法,一举成为中国工程界又一世界级创新。国际沉管权威专家汉斯先生这样评价:这是中国工程师被迫创新出来的一项世界先进技术,它使复杂的沉管深埋机理有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惊心动魄的96小时
大海总在向挑战者挑战。
现在,林鸣和全体建桥人要接受他们最严峻也是最关键的考验:将第一节沉管安放到预定的大海深处……
这是伶仃洋上前所未有的一场奇观:8万吨重的一节沉管,从桂子岛的槽坞内拖出,到大桥建设的海面,需要拖运14公里的海路,与之一路相伴的拖运船舶就需40余艘,可谓浩浩荡荡,堪比一次军事演习。然而这是中国海洋工程史上的一次空前实战,因为沉管出坞,犹如卫星发射,有去不能回。
“安装前的一周左右,我们每天夜里就看他的房间灯光总是彻夜长明……”项目党委副书记樊建华说。
“睡不着啊!毕竟,谁也从没做过的事,你得把18大类、300多项风险,像看电影胶片似的逐一翻遍了还生怕有漏……”沉管安放前夜,林鸣就蹲在安装船上,连启动吊车的“船老大”的睡眠他都关照到。尽管在这之前进行过4次沉管安装的预演,但一月只有两个“窗口”期的海域沉管实地安装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2013年“五一”劳动节后的第一天,庞大的第一节沉管被固定在两艘专用安装船上,再由8艘大马力拖轮牵引、8艘锚艇相陪、12艘海事船警戒护航下,徐徐地向大桥建设的指定点行驶。14公里的水路,“大家伙”整整走了13个小时。
5月6日10时许, 沉管开始“深海之吻”……只见两艘沉管核心安装船启动各自的动力系统,有序地控制着数万吨重的“大家伙”渐渐沉入海中,并通过吊索与人工岛上的管节实行对接。
“听起来似乎只是两个管节之间的对接,但一个在海面、一个在深海,又都是庞然大物,要实现在斜悬之间分毫不差的对接,其实比穿引绣花针还难!”工程项目部副总工程师尹海卿告诉我:在先前的四次模拟演习中,每一次沉管对接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海水是运动着的,天气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即使我们选择了‘风平浪静’的所谓‘窗口’,也是相对而言,现场的所有可能都会出现。”
果不其然。本以为一切皆“万事俱备”的安装现场,出现了意料不及的问题:当沉管沉放到海底基槽时,并没有到达设定的位置便停住了!
“潜水员,下——!”林鸣急令。
十几分钟后,一群潜水员探出水面,报告道:海底水流局部形成小漩涡,一些泥沙被带入基槽上。“多的地方有六七厘米!”
林鸣本想指挥在一旁待命的“金雄”抓斗船上阵,这也是预案之一,但这种个别的小漩涡所形成的基槽浮泥,机械和人工刨除同时进行也许更实际。于是,他向“金雄”船长和潜水员们同时下达命令:“你们双管齐下,迅速清除浮泥!”
数小时后,潜水员和抓斗船同时报告:基槽内沉积的浮泥已被清除。与此同时,海底侦察系统的传感数据也送达林鸣手中:沉管可以下潜入槽。
于是,浮悬在水中的“大家伙”又一次开始下潜,直到与早已坚固在海底的基槽合缝。此时,安装在沉管上的拉合系统开始发威,一幕最激动人心的情景出现了:那庞大而斜卧在海底的管节,在远程控制的拉合千斤顶拉合下,缓慢而精确地向预定的方向开始移动,最后与人工岛上的那个同样身材的固定管节“热烈拥抱”地在一起……
而这并不是沉管对接的全部工序。林鸣和工程师们知道,两个数十万吨重的管节之间的真正对接,还须通过预先安装在各自端面上的一个环状钢板圈和另一个特种橡胶圈,通过巨大的水压使这一刚一柔的管节两端实现严丝合缝的工业对接。之后,还要利用海水涨潮的压力,使管节之间再度进行物理性水压对接。最后的工序是:当两个管节实现上述对接后,形成密闭系统,建设者通过人工岛上的固定管节,打开沉管预设的操作门,然后通过计算机系统,对两节已经“紧紧拥抱”着的沉管作进一步的科学微调,直到理想精度……
“报告林总:E1沉管安装对接完毕,技术标准和精度完全实现!”当现场操作员前来报告时,林鸣长叹一声:总算圆满。他看看表,心算了一下:安装全程,共花去96个小时!
这是惊心动魄的96小时。当林鸣从紧张的状态中回过神时,人工岛上已经有人点燃起鞭炮和烟火,大桥两岸的欢呼声也随之掠过伶仃洋海面,沉管对接现场一片沸腾。
有人发现,此刻的总指挥林鸣则默默地站在一旁,目光格外严峻地凝视着大海……
(作家何建明在海底最深处的隧道内留影)
副总工程师尹海卿悄悄走到他身边,递上一支烟,问:想什么呢?
林鸣:这仅是一场三十三分之一的鏖战,不知今后的每一次安装会遇到什么样的事啊!
尹海卿轻轻一笑:知行合一,心诚则灵!
知行合一,心诚则灵!对啊,只要心思到家,便可实现“知成一体”!林鸣一下来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