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富春江——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富阳纪行
2017年01月17日 14:5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忠
遇见富春江 遇见乡愁记忆
短短的一天时间里,在“拜会”黄公望、瞻仰郁达夫的间隙,我们在富春江畔漫步,在江心泛舟,在“江中绿叶”新沙岛上参观有机生态农业,欣赏富阳山水在经过了“治水治污”10年历程后的生态之美。
富春江全长68公里,其中富阳境内52公里,南北朝文学家吴均对于富春山水的描写最为著名:“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与钱塘江一脉相连,实为钱塘江水系的上下游,鱼贯杭州而过。所以,地处上游的富阳,是杭州的水源地。
历史上,富阳是全国闻名的造纸之乡,鼎盛时期,当地造纸厂多达500余家,产量超过浙江全省的1/3,其中,白板纸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但造纸业导致了富春江沿线一度污水横流,遭人嫌弃,富春美景不再。并且,污水沿着富春江奔腾而下流入钱塘江,流入杭州。
2005年起,富阳痛下决心,整顿造纸业、治污治水,经历了10年艰辛、6轮治理,到2016年,富阳造纸企业缩减到125家;富阳还同步对区域内的化工、金属行业的污染企业进行了全面治理。富春江水质终于在10年后重回“优秀”,富春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美景,重归富阳。治水治污倒逼富阳的产业布局转型升级,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又吸引了大量绿色环保、高成长性的高端产业落户富阳,走山水路、打山水牌、建山水城,富阳人开始描绘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2008年,富阳境内发掘出了“泗洲造纸作坊遗址”,该遗址基本上反映了从沤料到制浆、抄纸的古代造纸工艺流程,可以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文献记载的资料相印证。国内权威专家认定,该遗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工艺流程最全、拥有先进造纸工艺的古代造纸遗址,为研究宋代中国南方乃至世界造纸工艺的传承和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09年起,富阳启动了对该遗址的保护工作,并规划建设国内首个全景综合反映造纸业状况的“中国造纸博物馆”,以造纸遗产保护、文化展示、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科技博览、艺术创意、科技研发为其主要功能。造纸之乡,在治水治污的同时,还不忘对中国传统纸业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山水为纸,文化为墨。”富阳在明山秀水的底色之上,以“文化”为笔墨,再绘产业发展新景观。2009年以来,富阳先后扶持文创产业项目196个,投入文创扶持资金6000多万元,随着2014年富阳撤市设区,成为杭州第九区之后,同城化进程加快,富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幅提速。富春山居文创园、新沙岛玫瑰园等重点园区个个初具规模,东梓关设计小镇、龙门手艺小镇、金竺笔伞小镇、硅谷小镇、药谷小镇等渐次精彩亮相,“文创+科技”“文创+资本”“文创+旅游”“文创+新型城镇化”,构成了富阳近年来“山水+文化”的一道道亮丽风景线。
“山水为根,文化为魂。”漫步在龙门古镇“孙权故里”的明清建筑群中,我们得知,这孙氏家族扎根至今的古村落已有2000多户、7000多人;更让我们惊异的是,当年曹、刘、孙三分天下,现如今他们的后裔却不约而同地聚居于富阳,非但做了邻居,还结成了亲家。
在黄公望先生隐居的庙山坞一带,我们邂逅了几位来自美国加州和宝岛台湾的华人艺术家,四目相对,几句闲谈,便不自觉地聊起了严子陵、孙权、谢灵运、孙过庭,聊起了李太白、苏东坡、黄公望、郁达夫……这一个个名字,都和富春江水融在了一起,融入了氤氲的历史画卷,无法清楚地分割;千百年来,他们的存在与过往,使得富阳山水,成为名士隐居的山水,成为英雄崛起的山水,成为诗人吟咏的山水,成为画家倾情的山水。相同的肤色,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文化渊源,聊着聊着,不知不觉,暮色已经笼罩了整个富春江畔。
是的,走得再远,在每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心中,都有一幅属于自己的山水家园。遇见富阳,遇见富春江,在明媚的青山绿水间,在缤纷的历史人文中,我们遇见了自己的乡愁记忆,我们有了回家的感觉,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