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富春江——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富阳纪行
2017年01月17日 14:5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忠
时值岁末,全国省级党报的社长总编辑们齐聚杭州,参加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与浙报集团联合主办的“媒体融合研讨会”,闭会之际,来自全国近30个省(区、市)的媒体人集体乘车来到杭州第九——富春江畔的富阳古城,探寻这方江南福地的山水人文。
我们徜徉于天下独绝的青山绿水之间,追寻黄公望飘逸放达的归隐仙踪,感受郁达夫浪漫诗性的文学情怀;我们流连在龙门古镇的明清古建筑群中,品味孙权故里浓郁厚重的三国文化,在水平如镜的江面上泛舟,在林桑成荫的江心新沙岛上做一回“快乐农夫”。我们知道,这些诗情画意的美景背后,是富阳人历时10年的“壮士断腕、治水治污”,才换来如今的“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置身于这一片江流沃土,才能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遇见黄公望 遇见山水宣言
660多年前,元代大画家、一峰道人黄公望隐居富阳,以富春江两岸的山水实景为原型,以79岁之高龄,历时多年,创作出了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第一神作”的《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将此画送与无用师道人,不久,便驾鹤西去。后世的中国本土艺术家们就常常以公望先生的生平与画作为毕生的楷模和追求,比如清代艺术家八大山人,来富阳追寻一峰道人的足迹,直抒胸臆:“净云四三里,秋高为森爽。比之黄一峰,家住富阳上。”再比如当代画家张大千,自杭逆水行舟途经富阳时,赋诗明志曰:“平生低首黄公望,结宅应须住富春”。
660多年后的富春江畔,枕山面水,矗立起了一座名为“富春山馆”的建筑,遥遥望去,屋脊绵延,似唱和远山,群墙晕染,犹天地倒影,像极了苏东坡诗词里“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空灵意境,又宛如黄公望写意山水的天然景致。原来,这是当代国际建筑名家、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向富春山水致敬的作品。5年前,富阳人为了请来王澍,三赴北京,一句“富春江还在,两岸的山还在,山居何在”,激发了建筑设计大师的创作激情,王澍反复研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他传世的“山水诀”,获得了“近山、次山、远山”的创作灵感,形成方案后,历时5年建设而成。
承建之初,王澍立下三个规矩:拿出一个村,同时进行山馆建造和新农居改造;建筑师必须有完整的设计决定权;允许建筑师全程跟踪施工,并按照建筑师的要求随时进行修改。
建设者就地取材,从附近乡镇拉来杭灰石、毛竹、夯土样本、缸厂的边角料,将自然材料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所有墙体在混凝土浇筑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瓦爿”手工砌筑技术,让错落有致的“瓦爿墙”再次出现于当代建筑之中,大师灵感与匠人精神相得益彰。
先贤黄公望在其《写山水诀》中描述的“山论三远”曰:“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今人王澍则用他的建筑语言,以“三远法”造境,打造了一幅当代建筑版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馆,一座在山水之间“有着谦逊态度”的文化地标,向富春江畔绵延千年的中华传统山水文化致敬,向公望先生致敬。
山馆已成,盛会即至。2016年的金秋时节,富春山馆中的“公望美术馆”正式向公众开放,美术馆由西泠印社社长、99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亲题馆名。
开馆展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公望富春”名画回故乡特展,展出了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请来的30多件元明清名画,其中包括以黄公望为首的“元四家”名作、明清两代艺术家对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追摹,还有黄公望本人的另一名作——创作于富阳、描绘富阳山景的《富春大岭图》真迹,等等,每一幅画作均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
展览的第二部分名曰“山水宣言”,由20多位当代艺术家以“响应”为主题,借助水墨、油画、影像、建筑、音乐、综合材料以及实验写作等多种表达方式,以一次当代艺术的跨界实践,面向富春江提交的一份中国山水文化的当代宣言。毫无疑问,开馆展更是在向660多年前的黄公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