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富春江——全国省级党报社长总编辑富阳纪行
2017年01月17日 14:53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李忠
中国美院教授张捷如此表达了他作为参展艺术家的感悟:“山水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处,它包含着三种境界:笔墨、人文和生命,在富阳的公望美术馆中,都可以实现。”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当我们从西湖之滨,走进富春江畔的富春山馆,当我们在公望美术馆“遇见黄公望”,终于从他660多年前的沧桑笔墨里,读懂了富春山居美景的背后,中国人寄情于山水之间、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回归自然、物我两忘的生命境界,还有,当代富阳人承续这千百年文脉、薪火相传的文化自觉。
遇见郁达夫 遇见文学尊严
12月7日,是富阳乡贤、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生日。或许是缘分,我们就在这一天,来到了富春江畔的郁达夫故居。虽然时值冬季,站在故居的二层中式小木楼上眺望远处缓缓流淌的富春江水,仍然可以想象得出当年郁家门前的撩人春色,正如郁达夫本人的一首《自述诗》中描绘的那样:“家在严陵滩下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月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
郁达夫生于斯长于斯,赴日留学后,其志向先后由医学、经济学转而最终致力于文学,1921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他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郁达夫首创了抒情浪漫的自传体小说的文学形式,深刻地影响了一批青年作家。
郁达夫故居的一楼,悬挂着鲁迅题赠的《自嘲》七律诗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两句,可以说既是鲁迅先生的自况,也是两位文坛知己之间的砥砺互勉。193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写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郁达夫的心中,鲁迅已经被放置在了民族英雄的高度,而他自己,终其一生的事迹,可歌可泣,实际上也堪称我们民族的英雄人物。
抗战时期,郁达夫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8年,应《星洲日报》之邀,他来到新加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前后编辑过10余种报刊,发表抗日文章400余篇,激励海外华侨捐钱捐物支持抗战、回国参战;1942年,他还被选为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后,流亡到印尼的郁达夫,还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民和当地居民。1945年,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1952年,郁达夫被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胡愈之先生评价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富阳人用自己的方式来缅怀这位“富阳之子”。自1986年起,富阳市把本市文学艺术的最高奖项命名为“郁达夫文艺奖”,30年来,从郁达夫文艺奖的名单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精品,一位又一位的文艺人才,丰富了富阳的文化内涵,夯实了富阳的人文底蕴:方格子的小说《上海一夜》入选《2005年中国小说年度选》,姜建林的国画《空谷》获得全国第九届美展银奖,羊晓君的作品《红树桃花》获得了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吴虹胭改编的电视剧《英雄虎胆》在央视热播……30年的积淀与耕耘,富阳人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底气与自信。
2010年起,富阳市政府与浙江省作协合作设立了两年一届的“郁达夫小说奖”,永久颁奖地为郁氏故里富阳,评选范围扩大至全球华语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根据时任富阳市委宣传部长赵玉龙的介绍,这个奖项以弘扬郁达夫的文学精神为主旨,鼓励浪漫诗性的性情写作,注重汉语叙事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最为特别的是,该评选首创了实名投票、评语公开的评奖方式,做到了公开、公正、透明。
2010年12月7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提前结束了访日行程,赶至富阳接受“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作家毕飞宇到现场领奖时发表感言说:“你们这个奖诚实、干净。”“干净”二字陡然增加了这个准“民间”文学奖的含金量。还是毕飞宇的评价,代表了当代中国文学界对“郁奖”的态度:“这个干净的奖项,会使一个写作的人真切地体会到文学的尊严。”
2016年12月7日,来自全国省级党报的社长总编辑们,被隆重地邀请到了富春江畔“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的颁奖晚会现场,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从老母亲的病榻旁赶来致辞,表达了他对文学、对生命以及对这个奖项的尊重和感悟,阿来、张楚等8位作家从海内外赶来领奖,评委席上,重量级的文学评论家悉数到场。赵玉龙对我说:“评委中还有一位,他叫郁达夫。”是的,郁达夫评委对获奖作品的选择标准也只有一条,要像门前静静流过的富春江水一样:浪漫、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