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 传播融合的嵌入性反思》书摘
2016年09月28日 14:58 红旗出版社 谢湖伟(作者)
一、个体复制成本更低
大众传播的核心,始终不曾离开“大规模”这一关键词,而促使大规模生产的,正是由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所带来的低成本“复制”。每一次媒介新技术的诞生,都意味着信息传播领域一次全新的变革——现代印刷术的问世突破了口头传播与文字传播的局限,打破了信息传播过程中时空的限制;电报的发明、无线电信号的成功传递、世界第一家电视台BBC 的建立,开启了声像媒介时代;自1946 年电脑诞生以来,信息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走向了信息化时代。“在个人计算机和文字处理软件出现之前,只有电话和它给人类谈话带来的直接通信方式——远程交互式的一对一通话——在技术上重现了古代和我们现今仍然使用的谈话的普遍性与平衡性。”在媒介哲学家保罗·利文森看来,电报虽具有平衡性但有失普遍性。19世纪末出现的摄影技术虽为信息创作者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依然逊色于摄像机所还原的片段。而电影,自始至终都是“只供获取信息的单向媒介”。广播和电视,虽然发明家与创造者在许多时候都将它们设计成一种交互式的、信息创造者/ 接受者平衡的“电话”,但利文森认为,“广播与马可尼、费森登和德·福利斯特的交互式构想背道而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与接收相比,信息的创作和发射代价很高”。这种高成本的信息创作与发射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解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今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较2014 年底增加6303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 年的85.8% 提升至90.1%。手机具备了随时随地记录现场的性能,图片、视频能够最大程度还原真实现场。技术降低了复制的“硬件成本”,在区域人际关系间的复制则降低了“软件成本”。正因在区域,个体对于“身边事”的复制更加容易,内容随处可见,随手可拍,随时可发,原创比例较高。这样由无数个体发起的“大规模内容生产”,则让“互联网+”内容更接近现实,对现实生活的复制还原度大为增强。选取腾讯·大楚网的BBS——大楚社区为研究对象,探究个体在便捷图片生产条件下对现实生活复制还原度的增加。笔者选取腾讯·大楚网成立(2008年7 月)至2011 年12 月,每年的11 月的第一周内(取第一个周一为起始)发布于大楚社区生活杂谈版块的所有主题帖子。根据帖子中内容的类型,共分为如下四类。①原创现场图片帖:帖子中含有图文,图片基本可判定为网友拍摄,通过图片记录现场情况;②图片帖:除了①中所述情况外,帖子中含有网友转载新闻报道中的图片或网友自主配图等;③视频帖:含有视频的帖子(注:由于本次研究资料中出现的视频均为网友转载其他网站的视频,故未作原创与非原创之分);④文字帖:帖子中没有图片及视频,仅为文字的叙述;⑤无效帖:包括已被屏蔽的帖子与明显的广告帖。
从2008 年到2011 年,网友在该版块发帖的数量呈现增长趋势,而其中的原创现场图片帖从绝对数目上看,也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以图片复制生活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
图2-8 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在手机上看到建筑物与其信息的混合现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