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赢Ⅱ》书摘
2016年09月13日 15:28 红旗出版社 宋鲁郑(作者)
而到了所谓的“亚洲第一共和国”亦即中华民国时期,则连这一点能力都丧失殆尽了,甚至西方列强即使想签订不平等条约也不知道要和哪一个政府打交道了,百姓则是在接连不断的内战、外战和灾荒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苟延残喘。
简言之,中华民国是一个既没有带给中国独立,也没有带来统一,更没有带来富强与尊严的时代。在其短短的37年间,经济陷入破产,军阀混战,大规模的内战,外敌入侵,国土分裂,从上到下的完全腐败,等到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中国已几乎到了“蛮荒亡国”的地步:人均寿命不足35岁,文盲率高达80%。中国几千年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就在此时。
清末中国面临的三大挑战:极端的贫困和积弱不振、列强环伺的生存危机、国家的分裂和军队的军阀化,中华民国不但一个挑战都没有解决,反而使问题更加恶化。如果说清朝是倒塌的大厦,中华民国则不但连清理地基的工作都未能做到,而且把地基都丢掉了。
了解中华民国,不可不提2012年年末冯小刚推出的灾难大片《一九四二》。在《一九四二》中,揭发真相的《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评论可以立此存照:“不论你在何地进行采访,也不论你是在重庆或者外地了解情况,结论是政府机关、医院、军队司令部、大学、省政府等一切机构都是形同虚设,或者是行将崩溃。”
想想也是,当一个国家的决策者要通过西方记者靠私人关系突破各种障碍获得真相,才能得知真相,才能采取行动,这样的政府体系难道不是行将崩溃了么?所以,当低效运转的政府将救济粮最终经过层层环节拖延和盘剥而发到灾民手上时,幸存的灾民已经收获了新麦,实是连晚清政府的救灾能力都不如。
尽管国民政府如此不堪,其领导人蒋介石却还有如下高论:“我们的政府对于人民真是所谓仁至义尽,如果连这一点征粮的要求都持异议,未免太不自助了。这样的人不惟政府无法宽容,就是社会全体也应鸣鼓而攻,羞与为伍。”他还对各地的粮政局长说:“现代世界六大洲中,在战时的国家,无论何国,亦找不出如此宽大为怀的一个政府。”
好一个“仁至义尽”!好一个“宽大为怀的政府”!这也是为什么白修德在哈佛的老师费正清于1942年接触了国共两党的政治人物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获得一个明确的信念,我们的盟友国民党政权正在自我毁灭,并且走上丧失权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