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赢Ⅱ》书摘
2016年09月13日 15:28 红旗出版社 宋鲁郑(作者)
序 言
一本探索中国超越西方的好书
张维为
中国的迅速崛起早已引来了各种解读,但从国际政治制度层面进行比较和解读的不多,而解读得好的则更少,宋鲁郑先生的这本书无疑是这类作品中的上乘精品。本书展示了宋鲁郑先生对西方制度和中国模式的许多独到见解和透彻分析,揭示了西方走衰和中国能赢的深层次原因。
宋先生长期生活在东西方文化的二元环境下,因而对“文化是制度之母”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和演变,他首推第一要素就是文化传统。宋先生认为,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简而言之就是只有一个政治中心。一旦社会出现多个政治中心,必是国家大乱和民不聊生之时。这种惨痛的历史记忆已经深深地印烙在百姓的内心。
所以,中国未来将要进行的政改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守这个政治传统。这就是中国政改的出发点、关键和核心。由于西方文明数百年积累的优势话语权,西方模式仍然被不少国人视为中国未来政治走向的方向标。为此,宋先生从三个角度进行正本清源。
一是从人类历史来看,一个国家向民主转型往往是代价极为高昂甚至是生死攸关的跨越,充满了内战、革命、复辟和社会的动荡。如果中国以西方为榜样,带给中国的将是什么,不言而喻。
二是从现实看,在一个国家还没有产生牢固的民族认同感的时候,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极易导致国家分裂。苏联、南斯拉夫的解体就是这样的例子。不仅如此,就是已经建立起稳定和成熟的民主制度的西方国家,也同样找不到有效的方式解决国家统一的挑战。而中国一方面有着悠久的大一统传统,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概念产生却只有一个世纪的时间,分裂主义依然是国家统一的威胁。如果以西方的制度为演变方向,国家走向解体绝非危言耸听。
三是西方是通过渐进方式,逐步建立起成熟的民主制度,可以说是从种子长成大树。例如英国,如果以1688年的“光荣革命”成功为起点,到出现政党,再到最终实现普选用了200多年的时间。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基本上也是如此,这个过程经过漫长的充分发育和演变,是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宗教世俗化、文化多元化、国家民族化、社会公民化与法制化等发展起来的。但是,自从西方彻底完成民主化后,这种情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所有转型国家都是采用瞬间突变甚至是休克方式完成的,可谓整树移植。而激进式的民主化造成的代价是极为高昂的。
所以,宋先生的结论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榜样,中国可以借鉴,可以创新,但是不能模仿。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今天的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内生性演变的结果。中国几千年就是一个政治核心,人才全国性选拔。最高权力传承的典范则是“禅让制”。到当代,人才全国性选拔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最高领导层,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年龄限制、定期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