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一样的中国面孔》书摘
2016年08月30日 17:19 红旗出版社 陈贻林(作者)
战逆风斗恶浪,首闯南极(西南极)出师不利。
他四两拨千斤,与台风轻松说了声“拜拜”
1984年10月8日上午,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在北京正式成立。
由来自我国20个部委局、60个单位和部门的591名航海人员、科学工作者以及施工人员组成。他们之中年龄最长者55岁,最年轻的只有19岁。我国这次南极考察编队包括两船两队,即“向阳红10号”船和海军“J121号”船。两队是指南极洲考察队和南大洋考察队。科考包括这样两大任务:一是在南极半岛地区的亘古荒原上建立中国第一座夏季科考站;二是开展对南极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工作。这个考察编队又称为625编队。1984年6月25日,中央正式批准了首次南极建站和科学考察。所以,这一天就被定为编队的代号。
那么,由谁来率领这支庞大的、云集了中国多学科精英的科考队伍奔赴那样险恶环境下进行科学考察呢?国家有关部门那可是经过深思熟虑、千筛万选,最后挑中了海军作战部原部长、时任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的陈德鸿将军担此重任。
陈德鸿将军(陈德鸿提供)
这,正中了陈德鸿的下怀。多少回,他扳着指头数了又数:澳大利亚有“莫森”站,美国有“麦克默多”站、法国有“迪·迪蒙维尔”站、苏联有“和平”站……为什么我们没有?寒碜啊!与大海相伴了半生的他急哟,急得火烧眉毛,恨不得一鼓作气,乘风破浪,出海远航,撬开南极神秘莫测的大门!
谈何容易?赴南极探险考察非比寻常。除了要靠国力、靠精神、靠本领之外,其艰险程度非语言所能表述,比当年唐僧西天取经、郑和下西洋遇到的风险和灾难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从上海到南极的海域,漫漫航线就要从东经120°到达西经66°,穿越98个纬度和跨越12个时区,途中要经过琉球群岛、加罗林群岛、西萨摩雅·社会群岛和土布艾群岛等10个群岛区。要穿越东北信风带、赤道无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和南极极风带。其中,非常危险的要数台风区、西风带和极区风暴带。可以说,中国首次赴南极探险考察队从启航出征的那一天起,就要与艰险乃至死亡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