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得诗心见月明
2017年09月08日 10:35 旗书网 陈羽茜
我与这本诗集邂逅,在一个阒寂的初夏夜晚:月光淡淡的,透过窗泻进室内,打在诗集上,映得原本浅蓝色的封面更显一抹清冽。我在心里默念诗集的名字,认为我与它的缘分,必是源于这一溢满诗心的书名——“看着你,就像看着远方”。
初读这两句节选于《时隔多年》的诗句,我的脑海中便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夕阳笼罩下的海域辽阔而深邃,海浪一阵阵地涌向岸边,不断击打着海边的礁石。在海边的沙滩上,他回过头,望向与自己并肩漫步的她,又仿佛是在望向遥远的海上。而当我翻开《时隔多年》这首完整的诗篇时,不由得心下一惊,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画面,竟与诗人描摹的意境一般无二。
诗人黄锐在《自序》中回忆说,这句平常的文字自诞生始便时常缠绕在他头脑中,甚至在起书名的时候都没有过一丝犹豫。可以想见,作者的诗篇必是如同他笔下的大海一般,显得生活化而非抽象晦涩,充满想象而非单调无趣,纯粹简单而非凡俗市侩。
在充斥着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当下,黄锐却选择摒弃喧嚣,用诗行坚守着内心那块专属领地。记得在《椅子》中,诗人写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密密麻麻的涂鸦吧/而我曾是多么固执地把画笔藏在手上/画中的天空很大,平静是永不回头的行走/椅子上,我低垂头,任一生荏苒去留”。坐在椅子上的诗人许是被现实压得疲惫不堪,却依旧愿意执起画笔在心里涂鸦,画下自己向往的漂泊生活,画下自己日夜渴求的梦境。他低垂着头,任一生匆匆流逝,又何尝不是一种超然洒脱的人生?再如在《铁皮盒》中,诗人以孩童般天真烂漫的口吻叙述了他对铁皮盒的珍爱:“这是一只白铁皮盒子/不大,安静,忧郁/每次合上盖子的时候/我都会盖得紧紧的/生怕什么东西/从指缝间溜掉了/在时光中不见了”。这只小小的铁皮盒子,承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里面老旧的电影票、找不到锁的钥匙、毕业旅行的机票、好看的夹子……都是诗人生命中的业已流失的回忆。但固执的“我”却不愿它们就此流走,而是将它们如藏宝图般小心翼翼地折叠,塞进心里不为人知的一隅,或用来缅怀过往,或用以见证光阴流走。在生活日益丰富而多元的今日,黄锐却在字里行间执着地为灵魂留一块休憩与驻足之地,坚定地捍卫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在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受侵蚀。
当然,成就动人的诗行不仅需要纯粹的诗心,更需有感性而浪漫的文字加以诉说。读黄锐的诗篇,常常感觉“人在画中走”。他的文字轻描淡写,却能清晰地勾勒出一笔一划;稍加渲染,却能涂抹上令人着迷的色彩。最喜欢的便是那首妙趣横生的《我光洁的额头滑过今天》。短短的六行小诗,以一次跌倒叙写时光的流逝,尤其末尾两句“我是如此漫不经心地跌倒/光洁的额头滑过了今天”,果真容易想到一幅在泥泞道路上不经意摔倒的情景,既令人忍俊不禁,又带着点儿对时间与生命的思考,使作为读者的我不禁暗自赞叹诗人遣词用句的功力。此外,在《在我不经意转身的时候》这首诗中,也充盈着满满的画面感。“扑面而来的风是曾经的味道/淡蓝悠远的天是当时的凝望/格外安静的电线杆撇下一道道斜影/瞬间定格住了过往的车辆”,整齐划一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而诗中巧妙调动的嗅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更令人身临其境,恍若置身于熙熙攘攘的十字街头。天空悠远,微风拂面,电线杆安静地伫立,街道上车水马龙……所有这些物象,就在“我”不经意转身的一刹那,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时光。时光在诗人的笔下是有声响的,它“像披着阳光 闪动跳跃/忽而来到我耳边/却欲言又止”。抽象不可感知的时光经过诗人笔致的润泽,变得鲜活可感,仿佛“我”的一位密友,俏皮地与“我”进行无声的交流。
黄锐的诗歌是带着理想且浪漫感性的,它会时不时地触动你柔软而温热的内心,带给你力量与光明。但是,他却并不把生命中的美完整露骨地展现在诗行里,而是带点儿残缺,带点儿遗憾,留给读者自己去遐想,去品味。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并不淋漓尽致的展现,才使诗歌更多了一份真实的意蕴,时而发人深省,时而令人怅然若失。诗集中有一首颇为精悍简短的小诗——《周末回家》。“藤蔓植物,一缕阳光/小曲,车筐/三两黄酒/牡蛎豆腐汤”,诗歌语言是纯粹的意象叠加,呈现的也均是稀松平常的田园农家之物。就如同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一般,这种独到的创作手法既给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又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余韵无穷。全诗无任何动作,亦无直抒诗人情感的词句,可我们读后,却能轻而易举地捕捉到诗人一家其乐融融地合桌而坐,共享丰盛晚餐的图景,亦能对诗人描述天伦之乐的意图心领神会。而在《风铃,老人走过》的最后一节中,诗人写道:“你在树下一站就是一生/树老了,你也老了/你们会一起燃烧吗”,则充满着对生命有限而时光无限的哲思。透过“燃烧”一词,我们能窥见诗人内心想以有限的生命迸发无限能量的欲求,但同时“树老了,你也老了”一句又带着淡淡的哀伤,令人心生怅惘。诗集中不乏这样引人深思的作品,其中最让我惊艳的是那首《想念一个人》:“于我,想念一个人/是一件淡淡的事/像雨打屋檐又滑过/像花开满枝又散落/我不会想你现在究竟在哪儿/再近也是一种天各一方/再远也是一种咫尺相依”。在诗的前两节,诗人娓娓道来,“想念一个人”可以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或许是“一出苦情戏”,是一把“怨念的刀子”,又或许是“冬日里的咖啡香气”与“夏日暖阳下的一个盹”。而在诗歌的最后一节,作者却道出于他而言,想念一个人只是件淡淡的事,就像雨滴滑落,就像花开又落。“天各一方”与“咫尺相依”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哲学与空间上远和近的思考都现于笔端。诗歌的文字淡淡的,好似轻轻地叩响心房,却带给人一种心灵的震撼。曾听人说,最动人的诗行是用看似最简单浅显的字眼,写出最引人深思的哲理,而这首诗带给我的,正是这样的感受。
海德格尔说,诗意存在于人与世界相遇的刹那。黄锐以一种“残缺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细心描绘着这个斑斓的世界,用精心雕琢的笔触细数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惊艳于他一行行美妙精致的诗句,叹服于他工巧且驾轻就熟的文字运用,更以他坚守着的诗心鞭策自身。他使我相信,若能坚守住一颗拥怀天地与世间万物的诗心,总能遇到那蒙着迷雾的天空挥散开阴霾后,那不期而至的月的柔光。
书名:《看着你,就像看着远方》
作者:黄锐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