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丨“革命”不分先后,干部政策是关键
2016年11月04日 17:00 红旗出版社官微-左读右涮 杨自强
梁末,在平定侯景之乱中,崛起了两大枭雄,一是王僧辨,一是陈霸先,成了一山中的两头猛虎。平乱后,梁元帝以王僧辩为太尉,镇守建康,陈霸先为司空,镇京口,共同把持朝政。
论军事才能、论军队实力,两人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但最后,陈霸先成了陈朝的开国皇帝,而王僧辨被陈霸先俘获后绞死。这里,除了政治上的因素:陈霸先拥立梁元帝之子为梁皇,而王僧辩屈服于北齐,迎萧渊明为帝,失去了民心。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干部政策。
王僧辩为人褊狭,睚眦必报,以严立威;而陈霸先却宽厚待人,豁达大度,用人不疑。实际上,陈霸先能从一个小小的乡里司,成为与北齐、北周鼎足而三的一国之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了他的这一用人方针。
故唐名臣魏徵评论说:“(陈霸先)态度弘远,怀抱豁如,或取士于仇雠,或擢才于亡命,掩其受金之过,宥其吠尧之罪,委以心腹爪牙,咸能得其死力,故乃决机百胜,成此三分,方诸鼎峙之雄,足以无惭于(孙)权、(刘)备也。”
事实上,为陈霸先东征西讨、打下江山的重要将领中,除了像侯安都、吴明彻等少数几人外,大多原来是陈霸先的对手敌人,归降后,为陈霸先所用,立下大功。陈霸先的第一勇将周文育,开始时他与另一勇将杜僧明依附广州南江督护卢安兴,在广州作乱。陈霸先在征讨中,生擒了周、杜,爱惜两人的勇猛,并用为大将。
后来,周文育的顶头上司王劢被免官,劝周文育共投北齐。到了大庾岭,一路来就犹豫不决的周文育请人卜卦。卜者说,你北下不过做个县令,留在南方则可为公侯。陈文育说,有钱用就行了,谁还指望当公侯。卜者又说,你今天就会无故得到二千两银子。你要不信我话,就用这件事做验证。当晚在旅店,陈文育与一商人赌博,赢了二千两银子。
第二天陈文育终于决心回头是岸,重归陈霸先。本是降将,又重叛,明显是动摇分子,就算不打入另册,总得略施薄惩。但陈霸先听得周文育回来,“大喜,遣人迎之,厚加赏赐,分麾下配焉”。又是远迎,又是奖赏,还马上让他带兵,倒像是在迎接大功臣。如此信任,周文育自是感恩图报,后来在讨侯景、征萧勃、破蔡路养、平李迁仕、克侯瑱、战王琳等大小战役中,身先士卒,“频战功最”,最后官封江州刺史,都督江、广、衡、交等州诸军事、镇南将军。
另外像大将陈灵洗,是陈霸先的死对头王僧辩的部下。当陈霸先与王僧辩在石头城决战时,陈灵洗率部来援,力战于石头城西门,最后力穷被困。陈霸先使人招降,程灵洗犹豫长久,最后无奈投降。陈霸先反而觉得这程灵洗讲感情重义气,深加信任。
用反对过自己的人,能有这个雅量已是不错的了,更难得的是,陈霸先在招降纳叛中,还允许对方犹豫彷徨,等待观望,只要最后归到自己麾下,一律重用,很有点“革命不分先后”的风度。
侯瑱也是王僧辩的大将,官封南兖州刺史、车骑将军,王僧辩死后,侯瑱不肯入朝,与陈霸先分庭抗礼,后来他部下叛散,兵众皆溃,弄得走头无路。想退守老根据地豫章,为豫章人所拒,又去投奔老部下焦僧度,焦不敢收留他,劝他投奔北齐。侯瑱自知以败军之将,孤身一人入北齐,必不为所重,于是重向陈霸先输诚纳款。陈霸先毫不在意,立即“复其爵位”。
后来当王琳作乱,名将周文育、侯安都失败而归时,陈霸先毅然任用侯瑱为都督西讨诸军事,统率大军。侯瑱不辱使命,与王琳相持数百日后,在芜湖大破王琳、北齐联军,俘敌万余。王琳只身与妻妾十余人仓惶入齐,陈霸先去除了一个心腹大患。另一大将欧阳頠也是如此。
欧阳頠出身豪门大族,其家族在岭南一带根基深厚。侯景叛乱时,岭南各州趁乱互相吞并,这时欧阳頠结交和依附陈霸先,得到了陈霸先的不少支持。太平二年(557),梁曲江侯萧勃在广州反叛,举兵北伐。身为衡州刺史的欧阳頠兵败,归附于萧勃,做了萧勃的前军都督。陈霸先派陈文育平定萧勃,豫章苦竹滩一战,欧阳頠为陈文育所擒。当欧阳頠被押送至陈霸先帐下时,陈霸先立即将他释放,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萧勃死后,岭南骚乱,陈霸先任命欧阳頠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
由于欧阳頠在南疆颇有声望,一到岭南,骚乱者都恐惧臣服,广州一带立即平定。平心而论,陈霸先如此厚待欧阳頠,显然是要利用他在岭南的声望和人脉,但即便如此,这份胸襟也非常人所及。
陈霸先如此度量恢廓,知人善任,不仅使降将为之死心塌地尽力效劳,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使得敌将在势穷力绌时,不做负隅顽抗的困兽,而是放心地做识时务的俊杰。鲁悉达在侯景之乱中,纠合乡人割据晋熙等五郡,成了独立势力。
陈霸先讨伐王琳时,鲁悉达成了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双方都想拉拢,收为已用。王琳授鲁悉达镇北将军,陈霸先也同时授于他征西将军、江州刺史。鲁悉达是个滑头,在双方局势不明朗时,他不愿早下决断,于是对王琳、陈霸先的封官许愿,他“两受之”,但又没有实质性的行动,“迁延顾望,皆不就”。
后来,他的部将引齐军入城,鲁悉达只带了数人出奔,此时他已失去了作为“第三种势力”的资格,自知投王琳不会有好结果,遂归诚陈霸先。陈霸先问他说:“为什么到现在才来?”他回答说:“臣所以自归于陛下者,诚以陛下豁达大度,同符汉祖故也”。这话虽有拍马屁之嫌,说的倒也是实情。陈霸先并不因他势薄而食言,照样封他南平将军、散骑常侍、北江州刺史。
清人赵翼在其《廿二史札记》中统计,陈霸先成其帝业的功臣中,杜僧明、周文育、欧阳頠是战场上擒获的敌将,侯瑱、周铁虎、程灵洗是王僧辩的故将,鲁悉达、孙玚、周炅、樊毅是王琳的部下,他们“或临阵擒获,或力屈来降,帝(陈霸先)皆释而用之,委以心膂,卒得其力,以成偏安之业”,认为陈朝的建立,有赖于这些降将之功,确实是有道理的。纵观历史上成大业者,无一不在招揽人才上有着不同凡响的魄力和眼光。
鲁悉达把陈霸先比作汉高祖,事实上,刘邦在军事实力、威望声誉上都不如项羽的情形下,能以弱胜强,以寡胜众,也和陈霸先一样得益于用人。成就刘邦帝业的“前汉三杰”中,“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的韩信,“镇国家、抚百姓,给馈不绝于道”的陈平,原来都是项羽的部属,项羽失之而刘邦得之,一个在做加法,一个在做减法,胜败不问可知。
常言“得人才者得天下”,要拥有人才,除自己培养外,“楚材晋用”也是一个迅速而有效的办法,如欧阳修所言:“治天下者,用有非止一端,故取士不以一路”。自然,要使敌对阵营中的人才,愿意乐于投诚过来,投诚过来后又忠心耿耿地为自己效力,除了用其所长外,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豁达大度,不论过去有何恩怨,不论其投降是真诚还是无奈,一概不计,一笔勾销。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领导者如能真正做到善待他人、信任下属、报怨以德,自然能换取下属的忠诚。韩愈说:“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还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容”的精髓,正在于能容那些在世人眼里的“难容之人”。所以,如何用人,看起来是个策略问题、方法问题,其实是领导者的素质问题,而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养成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计前嫌,唯才是举”这些话,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却没有几个。
杨自强,高级编辑,现任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嘉兴市作家协会主席。获评浙江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浙江省“飘萍奖”、全国地方都市类报纸十佳总编辑、嘉兴市十大文化人才等荣誉称号。
作者:杨自强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